
12月24日,全国总工会公布了典型案例。其中,株洲市总工会推动解决的一起商超企业拖欠110名职工经济补偿金案件被收录。这一事件具有显著的关注价值。
企业拖欠补偿金事件
2023年9月,株洲一家商超企业关闭了两家门店,并与110名员工达成解除劳动合同的协议。协议中规定,企业需分四期支付总计338.62万元的补偿金,最后期限为2024年4月10日。然而,企业在支付了两期共181.74万元后,由于资金链紧张,决定将剩余的156.88万元延长至八期支付。这一变动成为事件的起点,并直接影响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这一做法也暴露出企业在面临经营困难时对员工权益的忽视,将财务压力转嫁给了员工。
职工遭遇此类状况,情绪必然激动且感到无助。他们付出辛勤劳动,店铺关闭后便承受着再就业的压力,经济补偿金却遭拖欠,其合法权益亟需得到维护。企业的延期做法缺乏法律支撑。
职工寻求帮助
邓某等36名员工认为企业行为违法了相关法律,于是大约在2024年10月,他们向株洲市总工会职工服务部门寻求帮助。这一行为反映出员工在自身权益遭受损害时,主动寻求法律途径以维护自身权益。他们向工会寻求帮助,表明他们对工会提供有效援助抱有信心。
当前,职工承受着显著的经济和心理双重压力。他们遭遇经济补偿金拖欠问题,这可能导致家庭生活、房贷、车贷等财务负担加重。职工们急切希望尽快收回应得款项,以便重新安排个人生活。
总工会介入处理
株洲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在得知相关情况后,立即采取行动。目前,该中心正与信访、人社、法院及司法等相关部门共同分析案情,这一合作行动体现了各部门在解决问题上的紧密协作和坚定决心。同时,中心积极引导职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并将案件转交至专门的调解仲裁庭处理。
在整个过程中,总工会扮演了核心的引领角色,并主动整合各类资源。此举为职工权益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处理劳资双方的矛盾时,总工会需坚守中立公正的原则,公正无私,依据法律法规妥善解决问题。
速立速裁过程
案件交办后,工会人员与调解仲裁员立即着手,依据双方诉求及争议核心,开展沟通协调与庭审辩论。此流程进展迅速,仅用26天便作出裁决。裁决要求企业在10天内向36名职工支付20.85万元的补偿金。
该速立速裁机制有效满足了部分员工对权益的迫切需求。在较短时间内,责任与义务得以明确,显著缩短了员工权益保障的周期。企业亦需依法在此裁决下支付相应的补偿金。
后续解决方案
企业如期全额向36名员工发放了剩余的补偿款。这一举措彰显了裁决的效力,企业对于自身的违约行为已承担了相应的责任。众多员工在目睹这一胜利案例后,纷纷提出依照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的申请。
处理结果展现了积极示范效应,增强了职工维护自身权益的信心。在后续调解仲裁过程中,110名职工所拖欠的经济补偿金已逐步得到支付。
多元调解机制的意义
株洲市总工会汇聚多方资源,构建了劳动争议的多元化调解体系,并实现了快速审理。该体系展现出显著的实际效果。它有效解决了各类纠纷,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面对当前劳动争议高发的情况,这一联合调解与裁决模式值得在其他地区进行推广。
该机制为员工提供了权益受损时迅速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对公司施加了某种程度的制约。针对广大读者,我们好奇:您所在地区是否也配备了此类高效的劳动纠纷调解体系?欢迎发表意见、点赞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