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C塔项目的东塔核心筒迎来了一个重要里程碑,成功完成了第17次顶升作业。这次顶升使得建筑高度突破了百米的标志性界限。这一进展对于推动深圳的城市建设具有显著意义。
项目概况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C塔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占据基地“十字双轴”的中央地带。该塔由深圳湾区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出资建设,中建五局承担总包任务。塔楼设计高度为400米,建成后将成为该地区TOD地标和城市综合体的典范。这一举措不仅将增强区域的城市风貌,还将对区域发展带来正面效应。项目包括东塔和西塔,东塔核心筒有73层,西塔核心筒有66层。两座塔在建筑结构上各具特色,外墙厚度不等,部分楼层的剪力墙采用了斜墙设计。
整体钢结构使用量方面,核心筒部分超过了5500吨;整个项目的钢结构使用量总计约为7.2万吨;这一数量相当于1.7倍的鸟巢钢结构量;这一数据明显展示了该工程的宏大规模和坚实性质。
结构复杂施工难度高
东塔塔楼的结构设计极为繁复,其中包含三道延伸的桁架。核心筒的剪力墙采用了高强度的混凝土材料,每层最多可支撑61根单层劲性钢柱。桁架层的节点板厚度达到了100毫米,而单个节点的重量更是达到了30吨。这些技术细节充分体现了结构的复杂程度。由于结构复杂,施工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南北侧核心筒剪力墙的部分楼层采用了斜墙设计,最大倾斜角度可达到2米,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精确的测量和细致的调整。
核心筒建设遭遇多技术难题,对施工团队的专业能力提出严苛要求。施工期间,质量监管至关重要,任何环节的疏忽均可能阻碍项目后续进展。
高效施工技术的运用
项目为提升核心筒施工效率,选用了中建五局自主研发的轻质“贝雷式智能顶升钢平台”。该平台对核心筒实施了三层半的全覆盖,确保了高空作业在近似工厂的环境下有序进行。全天候作业条件允许多个工种连续作业,有效提升了时间使用效率,并通过空间利用实现了立体化、高效施工。
施工进展迅速,核心筒区域已实现每层楼板在4天内完成,最快仅需3天。与传统爬模施工方法相比,效率提高了50%。这一措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有效缩短了整个工程周期。
智能装备助力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大量采用了各式智能机器与设备。这些设备正助力形成一种人机协同的空中作业模式。这一模式的出现,代表了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在物料运输、安全监控和施工精度控制等多个方面,这些智能设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在高险与复杂环境中替代人工,减少人员伤亡的可能性,并大幅提高作业的精确性。
该措施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对于提升施工效率和管理的精确度具有显著价值。同时,它推动了施工流程向智能化和现代化方向迈进。
智能建造示范工程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C塔位于深圳市,是这座城市首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之一。该项目在国家级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的指导下,建立了涵盖软件、硬件、网络及平台等要素的智能建造系统,并设立了专门的智能建造管理实体。该系统的应用,旨在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以及资源利用效率。
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显现出卓越成效,无论是施工管理、质量监管,还是资源调配、进度控制,该体系均能全面施展其功能。该体系旨在打造国家级智能建造示范工程,为同类项目提供借鉴意义。
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深圳城市发展中的每一步进展都至关重要,它不断推动着这座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升。这一发展进程显著提高了深圳都市的档次。超高层建筑不仅是城市形象的标志,也体现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随着C塔的高度不断增加,其周边地区的环境与面貌也将随之发生改变。
该高端综合体的推出预计将不断促进周边区域的经济繁荣和商业吸引力提升。作为交通导向型开发的地标建筑,该项目将推动交通枢纽及配套设施的优化升级,从而加快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综合发展步伐。
读者朋友们,针对这类大型建筑,您认为它们可能给城市带来哪些额外影响?我们热切期待您的深入讨论和宝贵意见。同时,您的点赞以及文章的转发也是我们非常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