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罚执行阶段,社区矫正对象的失管现象值得关注。这种现象不仅妨碍了罪犯的改造进程,而且对社会稳定构成潜在风险。传统的人工排查手段效率低下,且容易导致新的失管情况。肇庆市德庆县检察院采取的创新措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发现张某漏管案件
2024年2月,德庆县检察院的汪伟婵检察官在核查过程中,留意到了社区矫正对象张某的具体情况。张某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2023年8月,法院发出通知后,张某以遗忘为借口,延迟两天才完成报到手续。面对检察官,他承认了错误,并接受了社区矫正机构的训诫。此事件引起了检察官的警觉,促使她反思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管理疏漏。
德庆县检察院针对该特殊案件,认识到必须实施更为高效和精确的监督手段。此举措旨在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通过这样的措施,可以确保刑罚得到正确执行,并使社区矫正工作得以充分发挥其职能。
着手搭建监督模型
德庆县检察院迅速启动行动,致力于构建社区矫正监管体系。该机构已确立工作目标,即从不同数据源中筛选出核心资料。在整个工作流程中,他们秉持着严格的职业态度。
检察官们调取了社区矫正对象报到信息以及缓刑判决且已生效的罪犯资料。他们据此提取相关数据,并构建了数据分析的思维导图。接着,他们以刑事判决生效日、入矫报到日期和处罚措施为关键点,进行了细致的排查、比对和分析。这一流程设计严谨,旨在精确识别可能存在监管疏漏的线索。
成功筛查出众多线索
德庆县检察院运用了一种新颖的监督模式,成效显著。汪伟婵检察官透露,他们已成功识别出38条法律监督线索。这一数量充分反映了该模型构建的高效性。
这38条线索如同藏匿于海量信息中的隐秘礁石,已被逐一挖掘。这些线索的揭示,暗示着可能存在更多的社区矫治监管漏洞。每一条线索均关联着一个可能对刑罚执行及社会稳定造成影响的因素,故而不容忽视。
深入调查确定漏管情形
发现线索并非调查的终点,德庆县检察院并未因此停止行动,反而对每一条线索进行了深入的实质性审查。这一过程充满艰辛,且要求检察官付出极大的耐心与精力。
经过细致的调查,确认11名社区矫正对象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报到,存在管理疏漏。这一情况反映出先前监管体系存在不足,进一步证明了运用数字模型进行监管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发出监督意见促成整改
德庆县检察院在确认漏洞后,立即采取行动。该院根据相关法律条文,向相关部门递交了书面监督建议。建议中明确提出,相关部门需切实履行职责,并提升工作效率。
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对未按时报到接受社区矫正的人员实施了惩罚措施。目前,所有之前遗漏的监管线索所涉及的问题均已得到妥善处理。这一整改成效体现了德庆县检察院在事件处理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也确保了刑罚执行的严格性。
模型推广取得新成果
德庆县检察院的创新成果不仅限于当地。其构建的社区矫正漏管监督体系已在广东省检察机关广泛实施。在推广使用中,该体系持续展现效能,成功筛查出社区矫正漏管案件线索13起。
德庆县检察院的经验展现出广泛的适用性。他们开发的数字模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监督方案。这引发我们思考,其他地区能否在此方案基础上对监督措施进行改进?我们诚挚邀请读者在评论区参与讨论,并期待大家点赞及转发,以扩大对该成果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