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2月下旬起,洋山港持续晴朗,船舶进出港作业顺畅,国际船只频繁出入洋山口岸。至12月26日上午9时,洋山口岸迎来了年内的第万艘次国际航行船舶,即“地中海卡里普索”轮。此举标志着洋山口岸运营史上首次突破万艘次,成为洋山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
船量增加的有利天气
12月下旬,洋山港上空晴朗。这样的晴朗天气为船舶进出港口及码头装卸作业创造了极佳的环境,显著提升了船舶通行效率。今年8月和9月,船舶数量达到峰值。与往年相比,这两个月对船舶进出港及港口生产作业造成影响的恶劣天气大幅减少。天气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船舶的平稳航行和作业,为船舶数量的增加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根据历史数据,通常在好天气期间,船舶数量亦呈现增长趋势。
洋山港地区的气候对船只的航行有着显著影响。在往昔,恶劣天气曾多次导致船只的延误。然而,今年所遭遇的适宜气候相对罕见。这种气候条件无疑是确保船舶顺畅进出港口,并实现当前超过万艘次船舶通行的重要推动力。
新旧船舶的共同运营
在6月和7月,一批新建的超大型集装箱货轮及采用LNG、甲醇等清洁能源动力的船只陆续交付并投入运营。与此同时,部分现有船舶仍保持运行状态,形成了增量与存量并存的态势。这一现象导致今年船舶交付数量有所上升。新船的加入不仅增强了运输能力,还提高了整体运营效率。而旧船仍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作用,两者相互促进。
新型超大型集装箱船舶具备更大的载货能力,有效提高了运输效能。采用清洁能源的船舶更注重环保,顺应了当代航运业的进步方向。尽管现有船只的技术水平不及新造船只,但在现有航线和体系中仍能稳定执行运输任务。新旧船只的并行运营显著促进了船舶数量的增长。

不同时期船舶特点对比
当前,停靠港口的船只以超大型集装箱船为主,这一现象与2012年存在显著差异。2012年正值洋山口岸船舶进出口高峰期,船舶数量超过9760艘次,然而当时停靠的船只以中小型为主。那时的中小型船只运输能力相对较弱。相较之下,现在的超大型集装箱船拥有更强大的载重能力。
洋山港迎来超大型船舶,这带来了显著的变化。这些船舶的装载能力实现了飞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一提升不仅增强了单船的运输效率,而且在整体上显著增加了洋山港的运输能力。以往以中小型船舶为主的港口规模相对较小,而现在以超大型船舶为主导,港口的吞吐量持续攀升。
洋山港吞吐量增长显著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这一成就得益于靠港船舶类型的转变。具体数据表明,在超过5000万标箱的吞吐量中,洋山港贡献了50.5%。这一占比凸显了洋山港在上海港中的核心作用。今年,随着超大型船舶带来的载量增加,洋山港的吞吐量实现了显著提升,标志着其发展迈入新阶段。
与过往数据相较,洋山港的货物吞吐量呈现持续上升态势。过往时期,船舶规模较小,无论是单艘船舶的装载能力还是进出港船舶的总数,均无法与现今相提并论。目前,洋山港已配备能承载更多货物的船舶,并且运营系统也在持续优化,从而不断刷新吞吐量新纪录。
边检站工作情况

洋山边检站在整个流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26日,香港注册的“地中海卡里普索”号抵达洋山深水港三期码头,边检民警立即登船处理入境手续。在检查大厅,民警还需对离港船舶资料进行整理存档。全年,众多船舶频繁出入,民警需完成众多细致且复杂的工作。
在高峰时段,边检民警面临的工作负担尤为沉重。以8月和9月船舶流量高峰为例,他们需处理众多船舶的边检任务。他们的高效作业确保了船舶能够迅速进出港口。在整个从第一艘到第一万艘的查验过程中,边检站始终保持着有序的工作状态。
洋山港未来展望
未来,小洋山北侧岸线投产后,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和船舶停靠量预计将稳步上升。该岸线的建成将扩充洋山港可用空间,提升船舶停靠能力,并完善装卸设施,为港口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洋山港若保持当前的发展势头,万艘次国际航行船舶的里程碑或许将提前实现。其吞吐量能否实现更大规模的增长,备受关注。在航运需求持续攀升的背景下,洋山港的未来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各位读者,关于洋山港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您认为应当优先加强哪一方面的建设?敬请于评论区发表您的见解。同时,别忘了点赞及转发此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