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备受关注的《沧溟东海崂山遥万物生——青岛崂山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报告》已正式问世。该报告是山东省首次发布的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调查与评估成果,具有显著特色。崂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即将向公众全面展示。
崂山生物多样的基础
崂山,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最北端,被誉为“海上名山之冠”。坐落在山东青岛,其地理位置显著。该地区是我国暖温带生态安全的重要防线。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种类,使其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宝库。这一地带对于众多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在山东省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生物多样性潜力巨大。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个疑问:崂山是否将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确保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增长?
崂山周边海域常见海豚和海豹等海洋生物,这些生物与崂山的生物多样性紧密相连。尽管它们未纳入本次调查范围,但它们无疑是崂山生态的见证者。它们的存在亦侧面体现了崂山优越的生态环境。
调查项目的启动
2022年5月,山东省内三个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开展了调查试点项目。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对此作出积极回应,率先在崂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启动了“崂山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此举凸显了青岛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项目实施地正是崂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项目的启动为全面掌握崂山生物多样性状况打下了坚实基础。
山东大学担任该项目的主导,旨在确保其专业性与全面性。众多高校如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以及科研机构如青岛市观鸟协会、青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均积极参与。这些机构共同组成了一个技术实力雄厚团队,集中了众多人才资源。专业人士的广泛参与,为调查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长时间的调查与评估
该调查团队由众多单位和机构组成,在崂山进行了长达近30个月的实地考察。他们针对生态系统、陆生高等植物以及陆生脊椎动物等多个生物类群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评估工作。这种持续的投入充分展现了工作人员的专业专注与敬业态度。
调查对象广泛,囊括了陆生高等植物的多个纲目、科属和种数,数据表明调查工作量大且复杂。每种生物的调查均需精确测量和详尽记录。经过长时间的细致调查,崂山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状况得以全面掌握。
物种梳理成果
经过详细调查和历史资料的整合,崂山地区共记录了3081种物种(包括亚种)。在陆生高等植物领域,蕨类植物涵盖了16个科、28个属和52个种。陆生脊椎动物则包括28个目、72个科和257个种,其中哺乳动物有16种,鸟类达到221种。这些详实的数据直观地揭示了崂山物种的丰富性。
崂山生物种类繁多,形成了多样的生态系统。这些物种彼此依赖,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该地区的独特生态环境。
国家重点保护物种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种类超过五十种,这一数量不容忽视。在这些物种中,有十六种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银杏和水杉这两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它们在野生状态下极为罕见。此外,崂山地区还分布有包括中华结缕草在内的十四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崂山地区珍稀物种的栖息,突显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在该区域的紧迫性。相关部门亟需增强保护措施。
发表新物种或新记录
调查结果丰硕,展现了新物种发布及物种分布新纪录的显著成就。在高等植物领域,崂山新增了华北剪股颖等28种植物分布记录。在鸟类领域,绿背姬鹟等物种在山东的繁殖和分布均创下新纪录。昆虫领域,大黄长角蛾等24种昆虫成为山东省的新分布记录,同时,“山东褶大蚊”作为新物种首次被世界报道。此外,大型真菌在崂山的新分布记录达到202种。
崂山地区的新发现表明,该地蕴藏着大量尚未开发的生物资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样本。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持续发力,不断完善保护体系,尤其在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与繁育方面成效显著,推动崂山生物多样性调查和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预期未来将取得更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