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在磷虾产业领域的发展备受关注,尤其是青岛市,凭借其卓越的海洋科研能力,在全国磷虾科研、捕捞和生产产业链上占据显著优势。这一成就得益于长期不懈的努力和众多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精彩故事。
山东磷虾产业链概览
山东省构建了全国最完善的磷虾科研、捕捞和生产体系。这一体系的基础在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海洋资源,而持续的资金投入和不懈努力更是关键。特别是青岛,凭借强大的海洋科研能力,在磷虾研究和加工领域全面发力,从捕捞到产品转化,各方面均展现出显著优势。这一产业链不仅对山东本地经济贡献显著,也为全国磷虾产业树立了榜样。这一完整产业链的形成,离不开众多企业和科研机构以及从业人员的辛勤努力,他们共同促进了山东磷虾产业的繁荣发展。
我国南极磷虾开发的起步
我国南极磷虾的开发工作始于本世纪初,相较于国外一些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便开始的规模化开发,我国起步较晚。这种较晚的起步带来了众多挑战,包括技术上的不足和经验的匮乏,这些都成为了初期发展的障碍。在初期,我国渔业在应对南极磷虾资源方面缺乏经验,且作业规模较小,这些问题尤为明显。尽管如此,我国并未因此而退缩,而是积极寻求解决方案,逐步推进南极磷虾的开发进程。
早期探捕项目回顾
在早期探捕活动中,历时约三个月的探测行动具有重大价值。项目组全面完成了南极48.1区和48.2区的探测任务,对93个站点进行了综合调研,并捕获了1956吨磷虾。虽然这一数字与当前每年约10万吨的捕捞量相比微不足道,但为南极磷虾渔场等多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当时,如姜国良等科研人员与辽宁远洋的李桥总经理边品尝活磷虾,边讨论未来开发计划,这些细节仿佛是早期探索时期温馨的见证。
科研成果涌现
2012年,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成功提取了我国首滴南极磷虾油,并在济南实现了中试,产品亦出口海外。同年至2013年间,作业渔船和探捕站点数量持续优化并增加。此外,科研成果不断向好,磷虾油提炼技术及探捕效率均有显著提升,成果丰硕。这些现象表明,我国磷虾开发正逐步步入正轨,科研与生产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南极考察中的新发展
今年四月,我国进行了第40次南极考察,实现了在南极首次布设生态潜标,对磷虾进行了长时间的探测。这一成就标志着我国南极磷虾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进展。通过长周期探测,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掌握磷虾的习性和分布情况,从而推动磷虾资源的开发更加科学、合理和高效。此外,在历次南极考察中,中国科研人员各尽其责,例如青岛的王新良运用声纳技术对磷虾资源分布进行调研,这对渔业生产的安排具有重大意义。
磷虾加工研究
磷虾捕捞后的处理工艺同样至关重要,黄海所的冷凯良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此领域的研究。自2012年以来,他带领的团队致力于南极磷虾脂质与蛋白的高附加值综合利用技术探索。鉴于磷虾资源并非取之不尽,合理高效的加工技术成为必要条件。冷凯良团队的研究成果,对于南极磷虾从基础捕捞到粉末加工,再到更高层次的产品利用,具有奠定性和创新性的作用。
我国在磷虾开发领域已取得显著成就,未来应如何聚焦关键领域以增强磷虾产业的领先地位?此外,恳请大家给予支持,转发本文,让更多的人知晓磷虾产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