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国家卫健委举办了新闻发布会。在会上,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专家对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判断标准进行了详细解读,这些解读对于公众正确理解自身情绪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许多人对于如何区分正常情绪与病态情绪仍感到困惑。
焦虑抑郁情绪正常性
现代社会诸多因素影响下,焦虑与抑郁情绪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外界压力、生活环境的变迁以及社会步伐的加快,都可能导致此类情绪的产生。黄薛冰指出,适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若能及时得到缓解,则可恢复正常,这是人们应对生活自然情绪变化的正常心理反应。比如,面对考试或短期工作压力时,出现短暂的焦虑感是正常现象,无需过度担忧。

人们正常的焦虑与抑郁情绪显现了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这反映了个体对周围环境的反应。在当今社会,复杂性及变化性极高,此类情绪实际上是对生活波动的直接反映。在搬迁至新环境并适应过程中,许多人可能会经历抑郁情绪,但通常这些情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自然缓解。
时间判断标准
黄薛冰指出,评估焦虑抑郁是否为病态需依据具体的时间节点。若焦虑情绪频繁出现,且连续超过一个月,如日复一日地感到担忧和紧张,则需考虑其异常性。以经济压力为例,若个体长时间承受经济困扰,每日焦虑于经济问题的解决,且一个月后焦虑状况未减轻,则这种情绪已超出了正常范畴。
抑郁情绪若每日显现出情绪低落、生活无意义等状况,且持续超过两周,便应引起重视。部分职场人士在失业后,若长时间陷入低落情绪,持续两周或更久,这可能是病态抑郁情绪的标志。这可视为一个警示标志,提示人们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严重程度判断标准
情绪的严重程度在评估是否构成病态时扮演着重要角色。当焦虑或抑郁情绪导致个体深感痛苦和困扰,进而干扰了其日常生活和学习时,这种状况可被认定为严重。例如,学生因情绪困扰而无法正常入学,职场人士因焦虑抑郁而无法胜任工作。此类影响从侧面揭示了情绪问题的严重性。
情绪若达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便不再是一般的情绪起伏。例如,某位演艺人士因焦虑和抑郁而无法进行正常演出,这便是情绪问题恶化至病态的典型例子。即便他人劝慰,其状况也难以得到改善。
疑似病态情绪应对
若发现存在疑似异常的焦虑或抑郁情绪,无需过度担忧。黄薛冰指出,这类情绪通常能够自行调整。例如,通过参与运动、阅读等活动,情绪在一段时间内可逐渐恢复正常。
若自我调节效果不理想,向家人或朋友表达心声寻求帮助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他们熟悉当事人的状况,提供安慰与鼓励通常能有效缓解情绪困扰。比如,有人经历失恋后感到抑郁,通过与朋友共同分享和倾诉,情绪往往能得到显著改善。
医疗机构的作用
若家庭及个人调节措施均未奏效,则应考虑向专业医疗机构寻求援助。目前,多数精神疾病通过系统化治疗可获得显著成效,患者有望实现完全康复或显著改善。这一现象凸显了专业医疗在情绪障碍治疗领域的重要作用。
资深医疗专家能够精确识别情绪障碍的类型,并提供适宜的治疗方案。对于部分患者,通过结合心理辅导与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的综合治疗,往往能够显著提升他们的病情状况。
谨遵医嘱的必要性
即便病情有所改善,患者仍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得擅自中断用药或更改药物剂量。康复期间,若随意停药或调整药量,可能引发情绪问题,甚至使其加剧。
部分患者误以为身体状况稳定便擅自中断用药,随后情绪问题再度显现。我们必须认识到,康复之路是逐步推进的,不可急于求成。
在经历焦虑或抑郁情绪难以辨识的时刻,不妨点赞、转发本篇文章,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个人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