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在建筑垃圾处理领域实施“监管一件事”政策,成为一大显著特色。该政策有效整合了多个管理环节,为建筑垃圾处理开辟了新的路径,备受瞩目。
源头管理全方位
兰溪市对建筑渣土运输企业、运输车辆和项目审批信息实施实时监控,确保对建筑垃圾相关事务的源头管理。该管理机制能够实时掌握信息更新,如运输车辆状况和企业证件有效期等。同时,在项目审批等关键环节,促使建设、水务、交通等部门强化协作,确保建筑垃圾处理方案全面备案,并严格审查源头审批,从而提升建筑垃圾处理的有序性。
源头管理的必要性显而易见,有序的起始阶段对于后续监管工作极为有利。例如,若源头信息记录无序,执法监管将难以进行。在这方面,兰溪已树立了成功的榜样。
部门协同强执法
兰溪市各相关机构已形成常态化的合作机制。涉及部门包括但不限于城乡建设、水务管理、交通运管、综合执法以及公安交警等。这些部门共同执法,成效显著。自本年度开始,已实施跨区域联合执法活动16次,其中包括对非法倾倒渣土等行为的整治。在这些行动中,共查获违规运输车辆52辆。这一数字充分展现了多部门协同执法的强大效力。
多个部门共同实施联合执法,并对相关企业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此举旨在提升企业员工的法律素养,使他们能在规定的范围内更有效地处理建筑废弃物。这种跨部门协作的模式,显著促进了建筑垃圾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消纳体系趋健全
今年,兰溪在消纳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新增了两个建筑垃圾处理场所,为垃圾提供了更多的存放空间。同时,该市推行了一套全市性的工程渣土管理体系,包括统一的申请、调度、消纳和平衡流程。这一体系涵盖了从垃圾产生到最终处理的整个流程,确保了管理的全面性和时效性。
资源利用效率持续上升,其中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率已从96.7%提升至100%。这一变化表明,建筑垃圾的浪费和闲置现象显著减少,而更多资源得以高效地实现二次利用。
数字化手段强监管
兰溪市借助省级建筑垃圾综合监管服务系统,实施了多项数字化监管措施。该市对在建设施产生的建筑垃圾量、处理去向及项目施工进度等关键信息进行了详细整理、记录并输入系统。此外,全市范围内广泛推行电子联单制度,以此确保建筑垃圾运输和处理的全程监管。
利用卫星定位技术和“智慧城管”等数字化工具,成功处理了119起相关案件,罚金总额超过110万元。这些行动反映出数字化技术在建筑垃圾管理领域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能够精确识别违规现象,并迅速解决相关事宜。
项目工地全面纳管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73处建筑工地已全部纳入监管体系。这一成果表明,所有在建项目均得到了有效管理,无任何例外。这一成就非同小可,充分展现了兰溪在建筑垃圾监管领域的广泛覆盖和严格管理。
对辖区内的工地进行逐个巡查,宣传并推广建筑垃圾的规范处理方法,以此增强相关人员对规范处理建筑垃圾重要性的认识。全面纳入管理范围,有助于从最根本的环节打造一个有序的建筑垃圾处理体系。
政策法规有保障
兰溪市为有效管理建筑垃圾,颁布了《建筑垃圾(工程渣土)治理联合工作机制》等政策法规。这些法规为相关部门执行任务提供了准则,同时明确了企业和个人在处理建筑垃圾时的操作边界。
政策法规提供了坚实保障,确保了建筑垃圾产生源头企业及运输、处理环节的相关各方明确自身应遵守的规范。这为建筑垃圾的监管与治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公众普遍关心:兰溪的这一建筑废弃物管理方式能否在其他区域得到应用?如有见解,请于评论区发表,同时期待您的点赞与文章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