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非遗传承人陈祎旸:用宣纸和墨汁,将圆雕造像立体呈现  第1张

当前,文化传承成为焦点,探讨年轻一代如何继承传统技艺成为热议。在龙门博物馆,陈祎旸在陈志伟的指导下进行拓印活动,这一行为引人注目。

传承人的基本情况

95后非遗传承人陈祎旸:用宣纸和墨汁,将圆雕造像立体呈现  第2张

陈祎旸,1995年诞生,身为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圆雕传拓技艺的传承者。自幼在技艺氛围中成长,自青少年时期便跟随父亲研习。这样的成长背景,使他自然而然地对传拓技艺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他并未停歇学习的步伐,持续深化对圆雕传拓技艺的研究,坚定不移地走在文化遗产传承的道路上。这一行为显示出陈祎旸不仅接受了早期的文化熏陶,更具备持续学习的决心,是一位积极投身文化传承的青年。

圆雕传拓的独特技艺

圆雕传拓,亦称作立体传拓工艺。此技艺流程繁复。传拓者需具备高超技艺,需精通绘画、装裱及传拓等技艺。首先,他们以宣纸和墨汁对圆雕进行拓印,随后对宣纸进行细致拼接与修复,确保按照1:1比例精确还原造像。如在拓印历史古文物雕像时,需对每个细节进行精确复制。这些特点凸显了圆雕传拓技艺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95后非遗传承人陈祎旸:用宣纸和墨汁,将圆雕造像立体呈现  第3张

父子合作进行拓印

龙门博物馆的工作室内,父子二人的共同劳作映入眼帘。陈志伟将个人技艺倾囊相授,陈祎旸则专注学习。这种协作不仅是对技艺的延续,亦是对文化使命的传承。他们共同投身于拓印技艺,在陈志伟的悉心指导下,陈祎旸的拓印技能得以迅速提升,对细节的掌握也更加精准。这种关系虽近似传统师徒,却蕴含着父子间的特殊默契。

95后非遗传承人陈祎旸:用宣纸和墨汁,将圆雕造像立体呈现  第4张

多地进行拓印工作

陈祎旸近年来随父走遍全国,致力于文物拓片制作。各地文物风格迥异,文化背景各具特色。他们足迹遍布,每地均有各类文物待记录与保存。这不仅是个人的工作历程,亦是对全国文物保护工作的贡献,使得众多文物得以通过拓片形式保存与展示。

95后非遗传承人陈祎旸:用宣纸和墨汁,将圆雕造像立体呈现  第5张

公益进校园推广技艺

95后非遗传承人陈祎旸:用宣纸和墨汁,将圆雕造像立体呈现  第6张

陈祎旸采用校园公益活动,推广圆雕传拓技艺。他向学生们展示了这一古老技艺,增进了他们对该技艺的认识。许多学生对传拓技艺此前毫无了解,他的讲解与示范启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此举对技艺的传承至关重要,有助于年轻一代培养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认知。

95后非遗传承人陈祎旸:用宣纸和墨汁,将圆雕造像立体呈现  第7张

传承技艺的意义所在

95后非遗传承人陈祎旸:用宣纸和墨汁,将圆雕造像立体呈现  第8张

陈祎旸强调,运用圆雕传拓技术,他旨在重现文物风貌,使之在纸张上重现生机,以便后人得以目睹历史演变。众多文物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叙述,这些叙述值得传承。圆雕传拓技术能够以独特方式将文物形象长期保存。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文物保护面临诸多挑战,圆雕传拓技术恰似一座桥梁,将历史与当下相连,使更多人得以通过观赏拓片感受历史印记。请问,您所从事的专业或行业是否存在类似的传承与创新案例?欢迎点赞、转发及留言讨论。

95后非遗传承人陈祎旸:用宣纸和墨汁,将圆雕造像立体呈现  第9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