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期发布运城市崔家河遗址的考古挖掘信息,其中出土的稀有彩陶鱼纹盆格外引人注目。这一重要发现吸引了广泛关注,令人对古代文化的辉煌感到震撼。
遗址概况
崔家河遗址坐落于运城市夏县崔家河村东北方位。该遗址地处独特,与夏商时期东下冯遗址相距大约一公里,与仰韶文化庙底沟及庙底沟二期文化的西阴遗址相隔约六公里。该遗址于20世纪50年代末首次被发现,占地面积约为五十万平方米。近期调查共揭示出超过八十处庙底沟文化时期的遗迹。
此处见证了多个时代的文明变迁。在此,庙底沟文化时期的兴盛、龙山时期晚期的巨大转变以及夏商时期初期国家的辉煌历程均有体现,成为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考古证据。
出土文物
遗址内出土了丰富的文物。清理灰坑过程中,发现了仰韶时期庙底沟文化的众多遗物。这些遗物包括石器与骨骼等。其中,一件彩陶鱼纹盆尤为引人注目。此外,还有庙底沟文化的典型重唇口尖底瓶,以及以弧线三角纹黑彩为主的陶盆和陶钵等。这些出土文物对于研究当时的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学家通过分析陶器的口沿和碎片特征,成功识别出355件不同类型的陶器,并成功复原了3件陶器。这些文物共同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彩陶鱼纹盆特征
该彩陶鱼纹盆具有明显的特征。其直径为23.3厘米,口沿宽度为6厘米,整体高度为10.4厘米。观察其形状,盆沿及腹部均匀涂有米白色陶衣,并施以黑色彩绘。盆沿部分以弧线三角和斜线纹装饰,腹部则呈现出独特的鱼纹图案。鱼的形象略带丰满且修长,嘴巴微微张开,鱼鳞呈网状排列,尾部为剪刀形,并描绘了背鳍和腹鳍,仿佛在追逐游动。整体风格极具写实性。
庙底沟文化中,彩陶鱼纹盆非常少见。这种盆的形状独特,具有宽折沿、近乎直的腹部和大平底的特性。它是庙底沟文化艺术成就的典型代表,与半坡文化的鱼纹彩陶在风格上既有差异也有共通之处,且与仰韶文化早期彩陶盆在造型与装饰风格上保持一致。这种现象反映了仰韶文化中期的多地域文化交流,为彩陶艺术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它还是文化意义上“最初中国”的生动代表。
发现过程
该彩陶鱼纹盆从发现碎片到复原成完整器形,整个过程进展迅速。考古专家在短短一周内便完成了其拼接工作。该盆出土于遗址核心区的灰土层中,这一区域是古代居民遗留下来的器物堆积地。碳14测年结果显示,该盆距今约5500年,正处于仰韶文化的鼎盛时期。
考古队工作
考古队对遗址的整理工作投入了大量精力。经过超过两年的辛勤努力,文物识别与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众多考古专家凭借其专业知识与技能,在遗址和出土文物中进行了深入研究。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副研究员及副院长等专家也积极参与,并提出了宝贵意见,从而持续推动了该考古项目的研究进展。
读者们,此考古成果对探讨古代文明间的交流有何重大意义?期待您的点赞、转发及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