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唯一!东南大学古南街项目斩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双料大奖  第1张

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宜兴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尽管遭遇重重挑战,该街区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它是宜兴市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街道,但由于长期缺乏维护,其现状令人担忧。然而,在东南大学团队的积极投入下,该街区正逐步展现出新的生机。

古南街的独特风貌

古南街建筑以一至两层楼为主,采用砖木结构,主要用作商业店面。街道位于山水之间,地理位置优越,实现了生产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其独特风貌得以基本保留。古南街不仅是宜兴紫砂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传承地,它自身犹如一部紫砂文化发展的生动历史书卷,详实记录了紫砂文化从诞生到发展的全过程。这种独特的风貌形态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历史学者的关注与深入研究。

丁蜀镇位于江苏省宜兴市,该区域在地域文化中占据显著地位。该地区的建筑风格鲜明,一至二层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生动展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技艺。

古南街拥有丰富的紫砂文化积淀。众多紫砂艺术家在此地孕育而生,创作出一件件充满紫砂文化气息的作品。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散发出紫砂文化的独特魅力。这里见证了紫砂技艺的代代相传和不断创新发展。

2024年唯一!东南大学古南街项目斩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双料大奖  第2张

面临的困境

古南街正面临历史因素的挑战。街区建筑因年久失修,显现出明显的破败之态。基础设施同样未能跟上时代步伐,难以满足现代生产需求。在此背景下,古南街的传统魅力有所减弱。居民们渴望提升生活品质,对街区现状表现出不满。这些老旧建筑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水电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对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数据显示,大量住宅历史悠久,其中一些甚至已有百年以上。这些房屋的居住条件普遍较差,且损坏状况持续恶化。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若不进行相应的改造,这些历史文化区域可能面临更加严重的衰落风险,甚至有可能消失。

保护规划的编制

2024年唯一!东南大学古南街项目斩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双料大奖  第3张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团队在王建国院士的指导下,对古南街进行了长达20年的深入研究。2004年及2011年,他们分别完成了“宜兴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该规划明确了保护策略,旨在将山水形态和紫砂文化融入街区建筑等元素。规划理念上,着重于保护山水环境格局和街巷系统的布局。

规划内容详尽且全面,细致入微。在空间布局上,“山窑街河”以及“四区八点一环”等布局均被纳入保护之列。这些规划不仅包括环境风貌的保护,还涵盖了紫砂文化遗产等多方面的内容,为古南街的改造与保护提供了明确指引。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众多专家学者对相关领域的深入分析与研究。

整治开始

经过将近十年的深入探究,古南街的改造与升级工程已正式展开。依照既定的规划蓝图,该街道步入了新的成长阶段。得益于国家科技部对古建筑群的研究资助,东大团队成功采纳了多项尖端技术。这些技术成就汇聚了科研与实际操作的智慧结晶。

古南街的保护得益于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其中创新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成效显著。这项技术在建筑加固和文化元素保护方面得到了充分应用。技术人员在古南街现场运用这些技术,根据实际情况持续调整和优化,既保留了传统风貌,又满足了现代使用需求。

街区整体面貌的改变

2024年唯一!东南大学古南街项目斩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双料大奖  第4张

2012年至2021年间,古南街街区经历了显著的转变。东大团队采取了小规模、分阶段的改造策略。在改造过程中,他们坚持保护原则,重视原貌、完整性与动态使用的融合。同时,示范项目在引导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们致力于提升联体共生结构的安全性。民居的功能与性能有了显著进步,数字技术在编制导则和设计阶段得到了应用。这些举措使古南街逐步摆脱了衰败,受损建筑得到了修缮,街道环境变得更加整洁有序,河道水质也变得更加清澈宜人。

重大意义和示范作用

东大团队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延续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方法与对“乡愁记忆”的认同紧密相关。同时,它们与国际建筑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潮流相吻合。在中国及亚洲范围内,这些方法显示出显著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古南街的改造案例为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该地区具备角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项的资格。其“卓越项目奖”与“持续发展特别奖项”预计将很快公布。古南街改造工程完成后,其对文化保护的影响是否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还需进一步观察。我们诚挚邀请广大读者在评论区发表意见,并期待您的点赞与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