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潮被誉为“天下奇观”,吸引了全球目光,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与此同时,通苏嘉甬高铁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的建设与钱江潮紧密相连,相关故事引人入胜。

大桥建设中的钱江潮考量

近日,凌晨2时45分,通苏嘉甬高铁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北航道桥的9号主塔承台浇筑工作告捷。这座大桥全长29.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并穿越了钱塘江河口海洋生态红线区。钱江潮水湍急,该区域桥梁建设难度大。施工团队为降低对潮水的影响,想出了多种策略。

中国在钱江潮上建大桥,竟藏了5个篮球场大的秘密  第1张

大桥在施工过程中需综合考虑众多要素,其中包括钱江潮这一独特的自然现象。钱江潮作为中国特有的自然奇观,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亦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这一景观的干扰。

减少阻水面积的措施

施工方为降低对钱江潮的干扰,实施了特定策略。他们于海底挖掘出面积相当于五个篮球场那么大的深坑,并将承台完全埋于海床之下。此举显著减小了水面受阻的面积。这一做法对于维护钱江潮的形态和高度极为关键,因为水流若遭受过度阻碍,将可能对钱江潮的各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为实现这一目标,工程团队持续深入研究,对设计及施工各阶段均持严谨态度。他们充分认识到钱江潮的重要性,并清楚意识到建设活动不应损害这一全球共享的文化遗产。

创新设计背后的意义

自2017年以来,相关部门依据杭州湾长达60余年的水文数据,进行了25项专业论证。经过论证,他们确立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包括将大桥设计为顺应垂直潮流的“S”型,确保全桥承台都位于海床以下,同时扩大桥梁跨度、减少塔墩数量,以此降低水流阻力。这些设计变更旨在最小化对钱塘江潮水的干扰。

中国在钱江潮上建大桥,竟藏了5个篮球场大的秘密  第2张

这些创新设计对于提升大桥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至关重要。在面临强劲潮汐的环境中,该设计展现出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确保大桥未来能够持续安全运行,经受住自然力量的考验。

新一代预制箱梁

9号主塔承台浇筑现场附近,“智慧梁场”正忙碌进行作业。正在施工的预制箱梁长度为78.2米,高度为5.4米,安装后跨距可达80米,总重量为2800吨。已浇筑完成的10片箱梁整齐排列。该箱梁被视为新一代的“世界梁王”,其长度超过了杭州湾跨海大桥之前使用的70米预制箱梁。

蔡金标,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对该成果表示认可。新一代预制箱梁在长度和重量上有所调整,同时也标志着建筑工程技术正持续向前发展。

两代建桥人的故事

别业山,曾在2008年参与杭州湾跨海大桥设计的初出茅庐者,如今已转型为中铁大桥局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项目的负责人,重返杭州湾畔。他亲历了杭州湾两座跨海大桥的诞生,见证了梁王两代的传承。尽管年代不同,但每一位建桥人心中都怀揣着同一个目标:构建安全可靠的大桥,并守护着钱江潮。

中国在钱江潮上建大桥,竟藏了5个篮球场大的秘密  第3张

这些工程师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将个人的技术专长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桥梁建设中,他们秉承着对工程严谨负责、对自然环境予以尊重的理念。

大桥与钱江潮的未来展望

张雷,中国铁设长大桥隧技术研究中心的首席专家,指出,在精心维护下,大桥对大潮高度的影响极小,仅占1%左右。这一影响与钱江潮近9米的最大潮差相比,几乎可以忽略。预计到2027年,跨海铁路大桥的建成通车将使大桥与大潮形成杭州湾上的独特景观,二者相互映衬,成为引人注目的“双奇观”。

这些成就凝聚了众多建设者的辛勤汗水,同时也展现了科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各位读者,是否对这座大桥与钱江潮的壮美景观充满期待?我们诚挚邀请您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