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水成冰竟成烫伤陷阱?游客亲历惊魂一刻,冬季旅游安全警示  第1张

冰雪旅游再度迎来热潮,众多游客热衷于踏入冰雪领域,体验冰雪带来的乐趣。特别是“泼水成冰”这一活动,备受青睐。但这一现象背后,潜藏着不少安全隐患,值得人们关注。

“泼水成冰”翻车事件多

冰雪旅游热潮中,众多游客纷纷体验“泼水成冰”。江女士便是其中之一,她被网络上“泼水成冰”的奇观所吸引,从而产生了亲自尝试的念头。然而,热水并未如愿凝结成冰,反而以弧线状浇至她头部,导致二度烫伤。值得庆幸的是,她具备急救知识,通过用雪进行冷敷并持续一段时间,最终前往诊所接受治疗。类似事件并非孤立现象。

在河南郑州,一位名叫刘女士的女士及其孩子于商场内的冰雪小镇体验“泼水成冰”活动时,孩子不慎将热水洒至后颈,导致烫伤。类似事件也发生在黑龙江牡丹江的穆女士身上,她在旅游过程中进行“泼水”活动时,小腿和脚部被烫伤。这些个案共同揭示了该活动具有较高的安全风险。

“泼水成冰”原理复杂

许多人误以为“泼水成冰”指的是水直接变成冰,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种现象是水先变成水蒸气,然后在极寒的空气中凝结成水珠或直接凝华成微小的冰晶。这些冰晶的颗粒非常细小,一般直径在几微米到几百微米之间,因此呈现出雾状。由于热水更易蒸发成水蒸气,因此网上流传着水温需较高的建议。

然而,依赖高温水实现的“水泼成冰”存在烫伤隐患。众多游客对这一原理缺乏了解,仅是盲目跟风,因此事故频发。

烧烫伤的分类与急救

国际上普遍运用三度四分法对烧伤烫伤进行分类。其中,I度烧伤表现为皮肤发红且疼痛明显,但无水疱;II度烧伤则出现水疱,局部湿润并伴有疼痛;而III度烧伤则特征为局部皮肤干燥、褪色且无痛。针对I、II度烧伤,急救措施可概括为“冲、脱、泡、盖、送”五字诀。值得注意的是,烧伤烫伤的急救黄金时间为2小时内。

烫伤后,部分人会选择错误的治疗方法,例如涂抹牙膏或酱油,这样的做法并不可行。正确的急救措施才能有效减轻伤害。

冰天雪地其他危险

冰天雪地中,存在不止“泼水成冰”的风险。游客出于好奇尝试舔舐铁柱,却导致舌头被粘,疼痛剧烈且难以挣脱。此外,屋檐外墙的积雪白天融化、夜间结冰形成的冰溜子同样危险,行人若不慎被掉落的冰溜子击中,可能遭受伤害。

走在路上要远离挂冰溜子的建筑物,避免受到伤害。

野冰的潜在危机

众多人士渴望感受冰上活动的乐趣,然而,选择在野外滑冰存在极大的风险。虽然野冰表面看似已结冰,但其实际厚度可能不足以支撑人体重量。部分野冰在承受人体重量时可能发生破裂,导致滑冰者意外落入寒冷的水中。

正规冰场经过安全检测,确保游玩环境安全可靠,相较于其他场所,前往滑冰更加安全稳妥。

体验“泼水成冰”要谨慎

冰雪旅游日益受到欢迎,“水滴凝冰”现象亦吸引了众多游客。但这一体验需在极端低温环境下进行,存在烫伤风险。游客若欲尝试,务必充分认识到潜在的危险性。

您是否在冰雪之旅中遭遇过趣味横生的或令人心跳的经历?诚挚邀请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闻,并对本文给予点赞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