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呈现了一幕独特的景象,宏德大道两侧的树木披上了独特的“保暖衣”。这一现象引发了校园内广泛的关注,成为热议的焦点。
活动参与人员众多
学校后勤保障部携手北校区工作办公室、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系等机构共同承办了本次活动。参与人数超过60名,包括师生。此举彰显了学校多部门协作的效能。来自不同专业和职能的师生团结一致,致力于美化校园环境。此举亦反映了学校对综合性活动的重视,鼓励各部门和同学积极参与,提升个人能力并加强彼此间的交流。
学生们体验了一次出色的团队协作。在此过程中,他们得以分享各自的想法和创意,同时强化了集体主义精神。
毛衣蕴含北化特色
师生共同设计并制作了39件毛衣。每件毛衣长度为1.5米,宽度介于0.8至0.9米。这些毛衣巧妙地融入了校园中的可爱动物形象,例如标志性校宠大鹅,以及校训和“育人北化”等北化特色元素。这种做法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创新表达。通过这些具体的实物及其独特元素,学校的文化内涵得到了生动展示。
这类融合校园特色元素的创意产品不仅是装饰品,同时也是学校文化传承的媒介。师生们将浓厚的学校情感融入其中,细微之处流露出真挚的情感。
劳育美育结合实践
该活动实质上是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的一次尝试。在参与制作“毛衣”的过程中,学生既参与了后勤学校劳动实践平台的劳动活动,又完成了艺术系课程中的设计制作任务。劳动与艺术的融合,不仅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和艰辛,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的艺术天赋。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提升了个人技能,同时,这种实践活动也促进了他们艺术素养的增长。通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创作,两种教育思想在实践操作中得到了有效结合。
课程创意延展落地
艺术与设计系的盖娟老师利用“冬季文化节”这一契机,以她主讲的《公共设施设计》课程为基础,进行了创意设计拓展。她与学生们共同构思了“抱抱树”这一疗愈创意设计理念,并融入北化特色元素进行方案研发。通过这一过程,课程成果得以成功转化。该项目不仅实现了课程与实际需求的完美对接,而且展现了课程教学与现实需求的紧密联系。
课程理念在具体活动中得以显现,同时亦为其他课程提供了参考范例。教学成果在校园内的实际应用,是对课程设置的一种正面评价。
为校园带来温暖
后勤保障部门负责人指出,北方的冬季气候寒冷且乏味,而这些五彩缤纷的“大树毛衣”为校园增添了温馨的氛围。这种温暖不仅体现在视觉上,更触及心灵。随着考试临近,学生们的压力增大,这些装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们的压力。
冬日的严寒中,同学们目睹了别具一格的彩色“大树毛衣”,内心涌起暖意与欢愉。这一校园环境的细微变化,实则产生了显著影响。
学生全面发展平台
该措施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还为学生搭建了展示创新能力的舞台。此举促进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得以发掘自身多才多艺的潜能。手工制作环节提升了技能,设计中的文化元素彰显了德育,艺术创作则体现了美育,同学们的团队协作更是德育的生动体现。
此处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全面成长的平台。此举亦提升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情感投入。不知贵校是否设有类似的可参考活动?热切期待各位在评论区发表意见。同时,恳请大家为文章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