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王堡镇针对农业面膜污染问题采取了措施。当前,农业发展正受到面源污染的挑战,废旧农膜的处理成为一大难题。永昌县朱王堡镇推出的“以旧换新”策略成效显著,不仅有效解决了农膜回收和再利用的问题,同时也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
村民积极捡拾
郑甲堡村田间,村民参与热情高涨。自晨光初露,便开始收集。完成自家田地后,他们继续清理周边区域。过去,村民对废旧农膜束手无策,仅能通过掩埋或焚烧处理,既耗时又费力,且对农田造成污染。如今,得益于政策扶持,村民发现了新的创收方式。
朱王堡镇积极倡导村民采用恰当方法处理废弃农膜。村民的行为模式已由被动转向主动,不再如过往般茫然无措。这一转变不仅显示出村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同时也彰显了政策引导的显著成效。
回收点忙碌场景
在回收点,堆积如山的废旧农膜和滴灌带随处可见。现场工人正忙碌作业。他们负责对回收材料进行打包,随后将运送至附近厂家。
这些回收自农田的废旧农膜等废弃物在此地开启了新的循环。这里的处理流程既有序又高效,这得益于科学的规划。这一流程确保了废旧农膜能够被顺利地重新加工和利用,避免了它们再次散落田间,造成环境污染。
以旧换新政策
县农业农村局依据相关规定,对厚度为0.015毫米的地膜实施了兑换措施。具体来说,农户可用十公斤地膜兑换一公斤。此举显著提升了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冯德祥强调,该政策不仅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该政策实质上实现了双方共赢。一方面,农户从中受益,乐意自发回收农膜。另一方面,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废旧农膜的去向问题,并为农田生态治理提供了成功案例。
废旧农膜危害
了解这些废弃物品的负面影响后,人们才会意识到回收的必要性。若随意丢弃这些农业废弃物,土壤的肥力将遭受严重破坏。此外,这些物质在地下难以分解,导致白色污染的产生。同时,它们对周边环境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农业发展过程中,需关注这些因素的作用。土地肥力降低,导致作物产量与品质受损。周边环境恶化,居民生活品质受到影响。因此,废旧农膜回收工作迫在眉睫。
镇里强化工作
朱王堡镇致力于推进污染防治工作,持续加大投入。据数据显示,今年已回收超过600吨废弃物。自2018年起,累计回收总量已超过5800吨。
镇里实施了额外措施,包括安排了32名负责地膜清理的保洁人员。这些人员主要负责监督13个村庄的种植活动参与者,确保他们按时将废弃地膜送至回收站点。此举有效降低了面源污染,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生态改善显著
步入初冬的清河乡村田野,昔日废旧地膜四处飘扬的景象已不复存在。朱王堡镇在此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长期困扰的废旧地膜及塑料垃圾问题已得到妥善解决。眼前呈现的是一幅美丽和谐的乡村生态图景。
这种废旧农膜回收方式是否适用于其他区域?期待您的观点,不妨点赞并分享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