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示了轨道交通规划,此规划引发了众多关注。它既与新开通的地铁线路有关,又对郑州未来的交通格局进行了布局。那么,在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发展契机以及对民生的考量?
规划目标
规划将“轨道上的郑州”作为目标。到2035年以及2050年,需构建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系统。此目的是促使郑州的城市空间结构转变为“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以满足民众多样化的出行需求。这样的目标明确了郑州交通发展的大方向,使市民对未来交通的便利性满怀期待。同时,这也是城市化进程中所必须要达到的要求,就如同为城市的发展搭建了一条交通的骨架,让整个城市能够更好地发展与运行。
人口岗位覆盖
主城区在人口岗位覆盖方面有其规划,航空港区也有其规划且二者不同。主城区的轨道站点在800米半径范围内会覆盖60%的人口岗位,而航空港区仅能覆盖30%。此数据差异表明两个区域在规划中有着不同的定位。主城区人口较为密集,主要是对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提升。航空港区正处于发展阶段,当前较低的覆盖度为后续的发展预留了空间。这体现出规划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前瞻性。不同区域依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布局,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
布局原则中心锚固
中心锚固明确了主要枢纽等作为锚固点。交通枢纽、市级中心等功能中心被选为锚固点。例如郑州东站这样的大型交通枢纽,借助轨道交通进行连接,能更有效地让旅客疏散,并连接到城市的其他区域。这种布局以重要中心为核心展开,能够提升城市各个关键区域的连接性与协同性,使各个功能中心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就像串起一颗颗城市的珍珠,推动整个城市项链的发展。
布局原则分区差异供给
规划的一大特色是分区差异供给。主城区选择进行加密提效。因为增加了轨道覆盖,所以能够进一步优化主城区的交通。例如,高新区到市中心可能会变得更加便捷。而航空港区则有所不同,需要与新郑组团进行联动。比如新郑机场附近的交通与新郑市内交通的一体化发展。这些不同的供给模式,可以满足不同区域的需求,从而确保各个区域在轨道交通的助力下能够有序发展。每个区域都有其不同的发展需求,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展。
布局原则TOD导向
TOD 导向的作用在于推动轨道建设以实现结构优化。它将“人跟线走”与“线跟人走”相融合。像一些城市的核心板块,在轨道站点建成之后,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居住、工作和消费。这种模式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结构的更新,另一方面也使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更加合理且有效。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能够避免诸如交通拥堵以及功能区布局不合理等现象的出现。这一导向如果能够成功实施,将会提升城市的整体活力。
规划方案
规划方案分别给出了2035年和2050年的不同规划。2035年的线网约为1260千米,有22条线路。2050年的线长可达1600千米,有30条线路。快A线、快B线和普线的数量都有明确规定。这些线路的布局,是综合考虑了郑州的城市范围、人口规模以及发展趋势后得出的。地铁6号线的开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众多线路的规划,将会给郑州带来极大的交通变革。您对郑州未来的轨道交通规划有怎样的期待?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