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在山东济南平阴县东阿镇,一项重要工程进展情况受到广泛关注。±800千伏的陇东至山东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中,N2572至N2582段的最后6根导线成功完成展放。这一成就标志着该输电线路的全线贯通。这一进展背后蕴藏着许多值得关注的信息。
跨多省的大型工程
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外送项目为陇东—山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该项目起点位于甘肃庆阳市陇东换流站,终点在山东泰安市东平换流站,横跨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山东五省,地理跨度显著。线路全长926.4千米,额定电压±800千伏,输送容量800万千瓦。此工程在我国电力工程布局中占据关键位置,犹如一条能量巨龙,穿行数省,将西北电力输送至山东。工程实施过程中,需应对跨省协作、复杂地形建设等多重挑战。
该工程不仅包括输电线路的构建,还关联到多种能源的集成与传输。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各地能源的独特性,例如甘肃省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以及煤炭发电的融合与运输分配问题。
西电东送的重要意义
该工程作为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关键一环,将我国西北地区的煤炭、风能、太阳能发电资源整合后输送到山东。输送的电量规模巨大,年输送电量超过400亿千瓦时,其中绿色电力占比高达50%。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该工程在优化国家能源结构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价值。
该模式通过整合多种能源进行统一输送,显著促进了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这一举措不仅满足了山东省的电力需求,还促进了西北地区的能源开发与利用,实现了互利共赢。同时,它突破了传统能源输送的限制,为我国电力供应的平衡和低碳发展进程贡献了重要力量,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国网山东电力公司的统筹作用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在项目中扮演了关键的协调角色。该公司整合了各参建方的资源,科学调整了建设资源的分配,确保了山东段工程的安全、高质量与高效推进。同时,公司主动推动省市县三级政府组建了特高压工程专项领导小组,建立了明确责任、运作高效的协作机制。
该机制使得众多工作得以高效进行。他们合理调配各类建设资源,包括设计、物资、监理、施工和属地等,均在调控之列。此外,他们密切关注工程的核心环节,并编制了《工程全流程管理要点》和《全流程管理流程图》,确保工程管理细致周到。
保障工程顺利的措施
为确保工程进展顺利,山东电力公司实施了一系列策略。他们对计划执行实施严格监控,确保严格执行。对于工程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障碍,公司制定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确保施工过程畅通无阻。
在安全管控方面态度坚决。严格遵守十五条安全责任规定,增强主动安全防范能力。所有35千伏及以上线路的跨越作业均实施“跨必停”措施,确保施工安全。这些安全措施是工程顺利推进的关键,缺乏严格的安全规定和执行,施工中极易发生意外,进而延误工程进度,威胁施工人员生命安全。
工程的质量管控
工程对质量控制极为重视。已建立包括质量策划优化、过程监管、成品保护及持续改进的循环体系,并对514个关键工序实施了严格管理。在隐蔽工程验收中,严格遵循管理流程,确保不遗漏任何可能影响质量的细节。同时,在环保与水土保持方面,严格实施现场各项措施。工程对质量和环保的高标准追求,反映了其不仅重视建设成果,亦关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施工阶段,工程质量至关重要。必须保证每道工序、每个环节均达到高标准,以确保整个庞大的输电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履行好西电东送的关键职责。
数智基建在工程中的应用
该工程在推进数字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展现出多项技术优势。首次采用700吨级履带式起重机进行铁塔组装作业,成功完成了全线路最高、最重的159.5米铁塔的组装。这一创新举措显著提高了铁塔组装的效率与可靠性。
该方案引入了自主研制的集成控制智能牵张装置和放线装置,具备对多台设备进行同步智慧张力放线的功能。这些智能化装置的运用,不仅提升了工程建设的效率,还降低了人为操作可能引发的误差,从而促进了工程质量的全面提升。
该工程在180天内顺利且高效地完成了跨越济郑高铁、济广高速、220千伏电力线等高风险的“三跨”施工作业,这一成就格外引人注目。它不仅显示了工程本身的复杂性,也证明了建设过程中各项保障措施的高效性。关于如此大型工程,在未来的十年中,它可能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何种影响,值得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