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初冬时节,往日的传统农闲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特色农业的繁荣景象。该地正积极推广“五小”农业项目,各村落以“一村一品”为目标,特色农业得到迅猛发展。冬日里,这里成了丰收的乐园。这些变化背后,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因素?

传统油坊的坚守与发展

闽清百年油坊冬日丰收:传统技艺榨油,茶香四溢,年产30吨  第1张

位于闽清三溪乡溪源村,有一座拥有130年历史的古油坊。张宗明正在忙碌地榨油,他敏捷地跃下运转的坊母。这处油坊是全县唯一坚持传统工艺榨油的地点。他们每年仅营业一个月,预计产量可达30吨。目前,村里新建立了多家油坊,产量持续攀升。此外,茶油不含反式脂肪酸,对健康大有裨益。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不仅保留了传统技艺,还借助新油坊提升了产量,这种发展模式值得深入研究。

老油坊后方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张宗明执着于保留传统工艺,仅于压榨阶段采用传统方法。此举不仅体现对祖先技艺的尊敬,更是文化传承的体现。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中,如何有效协调传统与商业利益,成为包括老油坊在内的传统产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后洋村的柑橘产业

后洋村坐落于桔林乡,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柑橘产业。张志禄,一位种植户,透露他们实施了无污染的种植方法。目前,首批脐橙已投放市场,红橙、桔柚、沃柑等品种也即将成熟。该村还在不断探索新的种植模式,并推广合作社模式。同时,他们精心培育了“福旺闽橙”这一品牌。这一品牌凝聚了后洋村果农多年来的辛勤耕耘。果农们从传统的种植方式转变为精心打造品牌,这一转变过程充满了挑战。

后洋村每年举行两次柑橘采摘活动,每次活动吸引约2000名游客参与。此举不仅促进了当地消费增长,还提高了后洋村柑橘产业的知名度。在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后洋村的这一做法是否值得其他地区参考?接待游客是否为后洋村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洋坊村的地瓜产业

洋坊村三溪乡组建了合作社,与福州市农科所携手选育出优质红心地瓜。该品种地瓜每亩产量高达2500公斤,并支持周边四个村进行种植。地瓜既可直接食用,也可进行加工。合作社的建立,显著提升了洋坊村地瓜产业的竞争力。它有效整合了资源,并提升了地瓜的品质。此合作模式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对其他农业项目提供了哪些借鉴意义?

洋坊村实行种植与加工相结合,显著提升了地瓜的经济价值。此举亦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对这一地瓜产业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策略,以及如何让农民从中获得更多收益。

橄榄产业的成绩

三溪乡被誉为闽清“橄榄之村”。种植大户张孔江透露,本年度预计可收获约三万公斤橄榄。目前,凌峰橄榄的批发价格为每斤15元,而梅香二号橄榄的价格则为每斤11元,预计收入将超过一百万元。该地区的橄榄产业凭借其上乘的品质赢得了“橄榄之乡”的美誉。这一成就既得益于闽清优越的地理环境,也离不开果农的辛勤耕作。

橄榄产业的品质与价格紧密相连。果农们需持续关注如何确保橄榄品质的稳定与提升。在闽清地区,如何充分发挥“橄榄之乡”的品牌效应,以促进橄榄产业的进一步繁荣,亦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

农文旅融合的探索

闽清各地乡镇正积极促进农业、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溪源油坊已转变为一个融合生产、游览和体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客在此可目睹传统的榨油技术,并领略其悠久的历史魅力。后洋村举办的柑橘采摘活动同样吸引了大量游客。这种农文旅的融合模式为农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当前阶段,我们需要关注如何设计更多富有吸引力和教育意义的旅游活动。同时,如何妥善处理游客与农业生产可能出现的冲突,这也是实现农文旅融合的关键所在。

特色农业的未来规划

闽清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指出,未来将持续深化“五小”农业项目的推广,并致力于“农业+”模式的完善。他们将着力增强农业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此外,还将持续举办各类特色农业节庆活动,以拓宽销售渠道。尽管闽清特色农业的发展路径已较为明确,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可能遭遇诸多挑战。

探索农业创新模式、增强品牌影响力的举措,预计将助力更多农村实现富裕。在闽清特色农业发展历程中,有哪些策略最适宜他地学习?敬请点赞、转发及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