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频袭,多地气温骤降,我国南北两地避寒游和冰雪游热度同步上升。这一趋势背后,蕴藏着旅游市场的新动向和政策层面的影响,值得进一步分析研究。
避寒游因寒潮提前升温
寒潮导致南方避寒游活动提前升温。自11月下旬开始,多地气温急剧下降,南方旅游目的地和避寒主题旅游产品预订量大幅上升。数据显示,华南与西南地区成为避寒游的热门选择,其订单在境内游中占比超过六成。其中,广州、三亚、珠海等地的订单量尤为突出,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避寒选项。这一现象反映了人们在气候变化下的自然迁徙行为,同时也揭示了气候对旅游业产生的直接效应。众多游客渴望逃离寒冷,前往温暖之地,享受悠闲时光。
根据预订数据,南方地区冬季避寒旅游的参与者范围较广。特别是老年人群,他们构成了海南冬季避寒旅游的主要群体。旅游需求方面,老年人群的偏好已有所转变,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观光,而是更加注重生活品质、身心健康及文化体验。因此,以温泉、康养等为主题的旅游产品颇受欢迎,这亦表明旅游市场需及时根据游客喜好调整产品供给。
冰雪游的广阔前景
北方地区凭借其独特的气候特点,具备了发展冰雪旅游的优越条件。哈尔滨、吉林、阿勒泰等城市冰雪旅游活动异常兴盛,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热门旅游地。北京举办冬奥会显著促进了冰雪运动及相关旅游业的繁荣,连续三个冰雪季吸引了超过3亿游客。据预测,2024至2025年的冰雪季游客数量将超过5亿,冰雪休闲旅游总收入预计将超过7000亿元,这些数据揭示了冰雪旅游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同时也显现出其背后巨大的商业价值。
冰雪旅游的兴起,不仅得益于气候条件的优越,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冰雪运动热情的增强。众多人士渴望体验冰雪世界的独特魅力,从年轻人追求刺激的滑雪活动,到家庭亲子间的冰雕欣赏,这些需求共同推动了冰雪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
气象旅游综合指数的发布
12月16日,中国气象服务协会联合其他机构发布了《中国气象旅游发展报告(2024)》。报告内提出了“中国气象旅游综合指数”,并确定了40个城市的气象旅游指数标准。《指数》旨在对气象景观、气候康养等六大类气象旅游资源进行深入评估。《报告》的发布为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量化评估标准,构建了从资源整合到开发利用的系统框架。
本报告有助于各地更深入地了解本地气象旅游资源,进而更有效地编制符合实际的旅游发展策略。同时,该报告还为游客提供了新的旅游目的地选择依据,游客可依据气象旅游综合评分,挑选出更符合个人游玩偏好的地区。
气象资源丰富助力旅游
我国气象资源丰富,包括日出、雷暴、星空、冰雪、云雾、雨林等,这些景观对游客极具吸引力。此类气象景观成为各地旅游的亮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以山区云雾景观为例,其如梦似幻,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探访。
各类气象景观在各地展现出独有的吸引力。以东北冬季的冰雪景观为例,它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西双版纳的雨林气候生态景观,全年都吸引着众多热爱自然生态的游客。这些现象凸显了气象资源在旅游市场中的关键地位。
政策的推动作用
《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由国务院发布,其中着重提出要开展“气象+”赋能活动。该纲要旨在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并确保旅游出行安全,提供相应的气象服务。此外,纲要还提出要提升气象服务的整体水平,涵盖冰雪运动和水上运动等多个领域。此政策的实施将促进旅游资源的深入挖掘。
借助“气象+”赋能措施,旅游公司得以更高效地制定计划,并借助天气条件吸引游客。比如,借助更精确的天气预报,景区能够优化开放时间安排。此举不仅改善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同时也显著增加了旅游的经济效益。
旅游市场的新思考
观察避寒游与冰雪游的进步,旅游行业亟需增强其适应性。旅游公司需依据客户需求及气候变迁,推出创新旅游项目。例如,为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提供定制化的冰雪体验方案或避寒主题服务。
游客如何在众多气象旅游资源中,依据气象旅游综合指数做出精确挑选,这一问题引发了广泛讨论。期待读者们踊跃参与评论交流,并对本文给予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