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生猪市场波动显著,猪价走势及其背后的供需关系受到广泛关注。价格呈现稳定和下降两种态势,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

猪肉价格基本持平

12月13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的平均售价为23.14元每公斤。这一价格与上周五(12月6日)的23.13元每公斤相比,变动不大,整体价格保持稳定。这一价格水平反映了当前生猪市场的真实情况。

市场行情保持稳定,反映出该领域正经历一个特别的均衡期。多种力量相互影响,使得猪肉价格并未出现显著的波动。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生猪供应与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相互适应。

猪肉价格惊现神秘持平,背后真相竟是……  第1张

生猪价格先涨后降

本周,我国生猪市场经历了一波价格波动。据中国养猪网于12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生猪(外三元)的价格为每公斤15.84元,仅略低于12月6日的每公斤15.86元。然而,从本周的平均售价来看,生猪的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5.81元,较上周的每公斤16.17元下降了2.2%。

市场经历先涨后跌的过程,这一趋势揭示了市场内部动态要素的持续变化。在本周,这些要素频繁发生转变,对市场产生了作用。这种波动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供应或需求短期的调整所引起,对此,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根本动因。

生猪交易均重有降有升

最新数据显示,本周全国生猪交易的平均重量与前一周相比有所下降。在地域分布上,多数地区的生猪交易平均重量呈现下降趋势,而部分区域略有上升。特别是养殖集团在标猪出栏方面表现积极,但大猪存栏量得到一定控制,这限制了平均出栏重量的下降幅度。

在市场交易环节,肥猪的价格差异显著扩大,导致大型猪只的收购对屠宰企业而言变得更加棘手。为了减轻这一压力,部分北方屠宰企业转而购买价格较低的标猪。此策略实施后,平均收购重量出现下降,进而对整体交易的均重产生了下拉效应,表现为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南方及西北部分地区对腌腊产品的需求有所增加,促使大猪收购比例提升,这一变动又导致交易均重呈现小幅上升。

屠宰企业开工率上涨

本周,国内生猪屠宰业主要企业的生产开工率较上周有所提升。据数据统计,本周的平均开工率为37.32%,较上周高出2.51个百分点。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生猪供应的充足,以及气温降低导致的终端需求上升,进而促使屠宰企业接收的订单量有所增长。

屠宰业业务量显著增加,这主要得益于供应充足及市场需求上升。这一趋势体现了市场互动的基本法则。气温下降导致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增加,而充足的供应又进一步提高了屠宰企业的生产效率。

腌腊需求未支撑猪价

气温有所下降,但腌腊食品的需求却有所增加。尽管如此,今年腌腊季节并未推动猪肉价格上升。原因之一是生猪供应充足,众多养殖企业正努力实现年度产量目标,12月份出栏量面临较大压力。此外,猪肉价格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散户对价格上涨持谨慎态度,这促使他们的出栏意愿增强。

生猪需求增长未与供应同步增长,这限制了腌腊产品在提升猪价方面的作用。目前,猪肉腌腊需求已达到最高点,随着冬至的临近和气温的下降,南方地区的需求有所增加。尽管腌腊市场正值旺季,对需求有所推动,但其在推动猪价上涨方面的效果并不显著。

未来猪价走势

卓创资讯预测,未来一周,我国国内市场行情预计先微幅下跌,随后回升,继而又下降,展现出波动特征。总体而言,市场状况与本周相似,仍处于平稳调整中。当前北方市场供应过剩,需求端略显低迷,价格预计将略有下降。尽管如此,养殖户对低价位产品表现出一定的抵制态度。当北方地区价格降至约15元水平时,市场或许会出现小幅回升。

供应量充足,尽管价格略有上升,但预计未来仍将呈现下降态势。多数地区屠宰量增长未达到预期目标,西南地区对腌腊产品的需求较为旺盛,其价格走势与其它区域存在差异,仍有上涨潜力。北方等地生猪持续流入西南,对市场稳定起到积极作用,价格在经历小幅下跌后有望反弹。然而,随着腌腊需求逐步减少,市场支撑力将有所减弱,预计下周后期价格可能再次出现下跌。生猪市场的稳定,您认为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欢迎发表意见,并期待您的点赞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