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传来喜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全球环境基金(GEF)共同支持的项目——江西省湿地保护区体系示范项目(简称“FAO—GEF江西湿地项目”)已圆满完成最终评估。评估结果显示,该项目荣获“高度满意”评价。这一成果对江西省乃至全球湿地保护事业产生重大积极影响。

江西湿地概况

江西湿地项目获联合国高度评价,地球之肾焕发新生机  第1张

江西省湿地覆盖面积总计为127.56万公顷,这一数字占据了全省总面积的7.64%。鄱阳湖,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在全球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些湿地是众多动植物的栖息地,对物种的存续和生态平衡的维护极为关键。广阔的湿地区域为生物提供了觅食、栖息以及繁殖的场所。

江西省的湿地资源价值极高,其中蕴含丰富的水资源和众多湿地植物种类。此外,这些湿地在气候调节和水质净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功能。

湿地资源运营改革

2022年1月,万年县作为全省首个,开启了湿地资源运营机制改革的试点。截至目前,已成功完成了三次湿地资源指标的交易,涉及面积22.06公顷,交易总额达到2442万元。其中,40%的资金被投入到湿地的修复与补偿中,这一做法为湿地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树立了榜样。此次改革不仅提高了湿地价值转换的效率,还确保了湿地资源的持续有效保护。

江西湿地项目获联合国高度评价,地球之肾焕发新生机  第2张

该模式在湿地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果,对其他区域具有借鉴意义,显示出在经济运营中保护湿地的可行性。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而且增强了湿地保护的实际成效。

项目推动湿地管理发展

江西省鄱阳湖地区得益于“FAO—GEF江西湿地项目”的资助,成功建立了七个湿地保护基础站点。此外,还配备了超过200台(套)的巡护监测设备。这些举措显著提升了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工作效率。

项目办公室成功举办了114场能力提升活动。活动内容广泛,包括水鸟识别、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生态健康指数监测等。这些活动有效提升了湿地保护机构的管理效能和员工的专业素质。此举为湿地科学保护提供了坚实的人力支持。

应对鄱阳湖水位变化

鄱阳湖水位波动较为频繁,这一现象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FAO—GEF江西湿地项目”的专家们开展了深入研究,致力于寻找高效的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策略。在鄱阳湖,他们进行了沉水植被的恢复研究,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面对极端干旱时,他们制定了应急计划,并成功进行了抢救性修复工作,使得朱袍山湿地面积恢复至74公顷,三山湿地面积恢复至148公顷。

象湖位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微地貌改造试点项目具有重要价值。该项目实施期间,对鄱阳湖湿地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有效维护了湿地生态的平衡。

重要物种保护监测

专家们对白鹤、东方白鹳、长江江豚、河麂等关键物种实施了专门的监测与保护策略。此外,他们负责统筹协调鄱阳湖区域的六个自然保护区,确保越冬候鸟的“逢八监测”活动能够统一执行。值得注意的是,监测年报已连续六年发布。

江西湿地项目获联合国高度评价,地球之肾焕发新生机  第3张

鄱阳湖区域的珍稀濒危物种数量正持续增长。这一积极变化得益于持续的监测活动,这些监测为保护措施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监测工作使我们能更深入地掌握物种习性,进而形成更高效的保护策略。

群众参与湿地保护

公众自主筹集了5000元,该款项被指定用于鄱阳湖湿地的保护工作。这一举措反映出公众对湿地和候鸟保护的认识正逐渐增强。在“FAO—GEF江西湿地项目”中,项目鼓励民众参与湿地及候鸟的巡查,目的是提高全社会对湿地保护的意识,并将此目标确立为项目的长远发展目标。

湿地保护的核心在于公众的参与。要全面执行湿地保护策略,每个人都需要投身其中。您是否愿意加入我们,为湿地保护事业添砖加瓦?

维诺德·阿胡贾,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代理代表,对“FAO—GEF江西湿地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注意到,该项目的执行显著提升了江西湿地保护体系的管理效率。此举不仅对江西湿地的长期保护,也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正面效应。该项目的成功范例已成为江西及全国湿地保护的典范,并期望未来能有更多湿地保护项目借鉴其有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