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黄绳智能防护栏:高铁站台上的安全守护者,乘客上下车更安心  第1张

萨拉齐站第二站台近日推出了一项新措施,即列车进站时“红黄绳”的拉起,此举动吸引了众多乘客的注意。这一做法背后,包含着多项旨在保障乘客安全与提高服务品质的创新要素。

红黄绳同步启动

萨拉齐站的场景颇具吸引力。D6774次动车组列车抵达站台时,站台的“红黄绳”设备迅速作出响应。19个升降模组协同作业,迅速将5根绳子提升至2米以上。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承载着重要意义。它能够准确判断列车是否停稳,对旅客的上下车至关重要。它为旅客开辟了专门的上下车通道。车门关闭后,“红黄绳”自动下降,为旅客和轨道之间设立了一道隔离。整个过程的时间控制精确,地点位于萨拉齐站繁忙的站台,涉及众多旅客。若没有这些红黄绳的动态管理,可能引发众多安全隐患。安全无小事,这样的精确设计确保了每次列车停靠后的有序操作。由于站台旅客流量较大,仅靠口头提醒或简易防护手段,难以迅速满足防护和疏导需求。

此类设备操作不仅涉及反复的升降过程,更是多次实验与训练的结晶。据数据表明,“红黄绳”每次的启动与降落时间误差极小。此举有效防止了因设备故障或延误引发的旅客安全风险或不适。举例来说,若“红黄绳”未能及时降落,可能干扰列车正常出站或造成后续旅客进站延误;反之,若未及时升起,则可能无法有效隔离旅客与列车轨道。

设备全称为高铁站台智能安全升降防护栏

“高铁站台智能安全升降防护栏”,俗称“红黄绳”,并非普通绳索。该设备由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倾力研发,旨在保障旅客上下车的安全。该设备融合了现代科技理念,由主机、阻隔索、钢化玻璃等关键部件组成。从其结构可见,它兼具物理防护和科技防护的双重特性。在物理防护方面,它形成了一道实体屏障,有效消除了旅客意外跌落站台的风险。鉴于火车站客流量大,旅客安全至关重要。过去,由于缺乏此类完善的防护设施,偶尔会有旅客不慎靠近轨道边缘。如今,该设备的应用显著减少了此类事故的发生。

在技术防护领域,设备展现出卓越性能。整体上,每个环节均以旅客的上下车需求为核心设计。同时,确保旅客正常通行不受干扰的前提下,极大提升了安全防护水平。从经济效益来看,相较于传统防护设施或大幅增派人力,该设备在成本与效益上具有显著优势。它允许资金主要用于设备的一次性购置及较低廉的后续维护成本。

率先在萨拉齐站启用的多功能设备

萨拉齐站率先应用了这项尖端设备,该设备具备多种实用功能。它不仅实现了基础的物理分隔,还提供了多项便利旅客的服务。该设备宛如站台的贴心助手,于每个升降控制立柱配备了信息引导屏幕,屏幕上展示了丰富的实用信息。例如,屏幕上会明确展示列车班次、车厢编号、到发时刻以及出站方向等关键信息。萨拉齐站每日接待众多旅客,他们可能来自四面八方,甚至不同国家,这些信息对于旅客迅速找到车厢或顺利出站至关重要。据数据显示,自引导屏投入使用以来,旅客寻找车厢或出站的平均时间显著缩短。

此设备具备辅助指引特性。当旅客在站台感到迷茫时,该指引功能便能派上用场。正如在广阔的迷宫中为旅客指引方向的一盏明灯。此外,它还具备声光报警及视频监控等附加功能。无论昼夜,这些功能均能维持站台的秩序。

红外传感器警报

在“红黄绳”未展开的情况下,其安全防护措施依然严谨。红外传感器持续运作,确保设备周围的安全。一旦旅客或行李无意识接近,传感器能迅速感应并触发警报。此举旨在确保旅客与设备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萨拉齐站的旅客常携带大量行李,过多物品可能导致对周围环境的忽视。若缺乏设备警报,旅客可能无意中碰撞设备或衣物被卷入,引发潜在风险。

安全考量至关重要,任何防护细节均不可轻视。警报声的音量与频率均经过精心科学设定。其声音虽非刺耳难耐,却足以吸引乘客注意。在站台喧闹的环境中,此频率与音量亦能清晰辨认,这一结论基于众多声学测试结果。

红黄绳升降时的警示

在“红黄绳”升降操作期间,设有相应的安全警示。绳索上升或下降时,乘客可观察到黄色警示灯闪烁,并伴有“滴滴”声。此设计旨在通过视觉与听觉双重途径,增强周围乘客的安全警惕。无论是上下车的旅客还是站台上的候车者,在目睹灯光与聆听声音之际,均会本能地增强对安全的警觉。

在现实场景中,这一措施显得尤为关键。例如,旅客们或许正从车上走下,沉浸在旅途的回忆里,对周围环境不够警觉。此时,闪烁的黄色警示灯与连续的“滴滴”声能够迅速将他们从遐想中唤醒,避免他们与正在运行的“红黄绳”发生意外接触。

萨拉齐站展出的新型设备令人憧憬,读者诸君,您们认为此类设备有望在全国各火车站推广吗?欢迎积极参与讨论,并请记得点赞及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