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京的知青们感受到了一份温馨,源于内蒙古乌审旗的“铁姑娘”牧民队伍对南京的慰问之行。这一行动不仅唤起了众多人的感动与怀旧之情,也象征着两地人民之间超越空间与时间的深厚情谊。

牧民来宁慰问带来特产

12月7日,扬子晚报网报道。来自内蒙古乌审旗的牧民前往南京,对南京知青进行探望。他们携带着炒米、奶渣等草原特色食品。这些食品承载着乌审旗牧民深厚的情感。对于南京知青来说,这些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唤起对过往草原生活回忆的象征。当年在内蒙古插队的南京知青对这些特产怀有特殊的情感,一见到它们便联想到乌审旗的广袤草原。

慰问团成员虽仅有30人,规模不算庞大,然而所传递的情感却异常浓厚与真挚。他们的到访让南京的知青们体会到了来自遥远家乡的温暖关怀。这份源自草原文化的特色礼物,是对那些曾在那里度过青春岁月的知青们深厚情感的体现。

精彩的歌舞表演

草原铁姑娘队跨越千里,只为探望南京知青,重温那段火热的青春岁月  第1张

此次会面非同寻常,南京知青不仅得到了牧民们的热情款待,还欣赏到了他们带来的精彩歌舞。这些歌舞充满了浓厚的草原特色。歌舞是蒙古族文化的核心元素,体现了他们的热情、豪放和乐观精神。对于南京知青而言,这些表演或许唤起了他们在内蒙古共同欢歌的往昔时光。牧民们以歌舞的形式,向南京知青传达了感激与怀念之情。

表演现场洋溢着欢声笑语,观众们陶醉于这独特的文化气息。这种原生态的歌舞演出,是加强双方情感交流的优质途径。知青们用热烈的掌声和笑声迎接这些歌舞,让蒙古族的文化魅力在南京大地上广泛传播。

组织者谈慰问原因

特木尔巴图是此次慰问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年已七十二岁,他是一名退休教师。他向记者透露了来南京的缘由。在1968年的10月,有一千零八十七名南京的知识青年前往内蒙古进行插队,其中有一百二十七人被分配到了乌审旗。他们与当地的农牧民共同经历了生活的艰辛。南京的知识青年为乌审旗的发展倾注了他们宝贵的青春。这些贡献当地牧民铭记在心。

他们自发组成一支30人的队伍,前往南京探望那些老朋友。他们渴望了解知青们当下的生活情况。这种基于相互帮助的情感联系,在时间的磨砺下愈发牢固。老特木尔巴图的话语,揭示了蒙古族与汉族人民之间深厚且真挚的友谊。

草原铁姑娘队跨越千里,只为探望南京知青,重温那段火热的青春岁月  第2张

“铁姑娘”突击队与知青的情谊

慰问团成员主要是由昔日的“铁姑娘”突击队成员组成。该突击队成立于1964年,随后与知识青年一同投身战场。双方共同投身于集体劳动,致力于治理毛乌素沙地。这段共同奋斗的历程,使得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曾在恶劣的环境中齐心协力,努力改变沙地的面貌。

那段时期条件艰苦,然而形成的战友纽带却异常牢固。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知识青年,他们都共同克服了重重困难,辛勤的汗水洒落在了同一片土地上。这种深厚的友谊至今仍被深刻怀念,并构成了此次慰问交流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

草原铁姑娘队跨越千里,只为探望南京知青,重温那段火热的青春岁月  第3张

知青回馈乌审旗医疗服务

南京知青对乌审旗的回馈举措颇为丰富。例如,南京知青王自正,目前担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一医院特聘主任及主任医师。他曾经组织南京的知名医疗专家前往乌审旗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讲座和义诊活动。此举使得乌审旗的民众得以享受到先进的医疗服务。这种回馈行为,彰显了他们将乌审旗视为第二故乡的深厚情感。在具备能力后,他们没有忘记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回馈当地百姓。这种持续的爱心循环,令人印象深刻。

南京知青的感动回应

12月6日晚,南京知青杨玉民在参加完欢迎晚会后感触颇深。自退休以来,他已为插队知青服务12年之久,并两次担任省亲草原活动的指挥。他体会到“铁姑娘”队所传达的增进民族团结与友谊的真挚情感。她们代表乌审平原的父老乡亲,对南京知青表达了关怀。这种情感交流是互惠的,南京知青既收获了温情,也深切感受到了思念之情。

若你身在他乡,当昔日的战友前来探望,你心中将涌动何种感动?期待各位目睹此情此景的朋友给予点赞与转发,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所思所感,以便让更多的人体会到这份岁月沉淀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