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刘老师听力受损后,学生们的积极调整令人感到欣慰。这一现象亦凸显了教室中声音控制等众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刘老师听力下降情况
刘老师起初因听力减退,上课时下意识地提高音量。她透露,至少有四位同事曾遭遇突发性耳聋。本学期,她负责六年级班级教学,随后医生诊断其听力问题可能与工作压力有关。刘老师日常使用智能手表监测环境噪音,发现手表常因教室内的噪声振动,而这些噪声往往超出正常水平。
刘老师向记者展示了开学以来的分贝数据。数据显示,周末时段噪音水平较低,但工作日的最高分贝值普遍超过100分贝,相当于装修时电钻的噪音。即便手表发出警报,刘老师也难以避免教室内的噪音,这是因为她经常在课间休息时在教室批改作业或与学生进行交流。
课间教室环境状况
教室里课间嘈杂声很大,导致记者与刘老师在办公室交谈时不得不提高说话音量。刘老师对学生课间嬉戏打闹的行为表示理解,毕竟高年级学生因楼层较高,下楼玩耍不太可行,活动空间受限。此外,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他们体型和声音都在增大,室内回音加剧,使得老师接收到的噪音更为明显。
刘老师所教授的班级中,学生人数超过三十名。在学生们兴奋玩耍时,声音往往会不自觉地增大。特别是在大课间或体育课后,这种声音尤其明显。长时间身处教室中,刘老师会感到耳朵嗡嗡作响。
刘老师回来后的新发现
刘老师在病愈一周多后,检查了手机中的分贝检测数据,发现了一些令人欣慰的变化。环境音量提示标志从黄色转变为绿色,表明音量已恢复至标准水平。尽管刘老师并未提及自己的健康状况,但学生们注意到她的说话声音有所降低。
课间喧嚣的环境已有所改观,这一变化很可能源于学生们的自觉调整。
学生的自我控制
学生们开始自觉降低说话音量,这一现象令人感到欣慰。课间休息时,刘老师依旧在教室批改作业,而那些原本喧闹玩耍的学生们,此刻已不再大声喧哗。他们选择前往走廊嬉戏,此举使得教室内的总体噪音有所减少。
记者经过多次监测,得出以下数据:校门口的宁静道路噪音水平为50分贝,办公室内的正常交谈声在60至70分贝之间,而学生课间的噪音则介于70至80分贝。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在正常嬉戏时,其音量是能够保持在适宜范围内的。
教室噪音背后的思考
校园公共空间的管理问题在教室噪音中显露无遗。尽管学生数量并不庞大,但教室面积有限,且容易产生回音等特殊状况。如何在保持学生课间活力的同时,使课间噪音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构成了一个难题。
学校是否应当增设指导,例如在班级中安排专门的课间宁静时段,并指导学生分组参与不同强度的运动。
素养和公共空间意识
学生在教室内维持适宜的音量,这展现了其文明素养。刘老师认为,这为公共空间意识教育提供了良机。学生意识到在教室环境中自律地控制音量,有助于其自觉意识的增强。
此举不仅有助于改善刘老师及其他教师的工作条件,同时也对学生个人文明素质的提升产生正面影响。关于增强学生公共空间意识,学校及教师可采取哪些措施?期待大家踊跃提出意见,并在此评论区展开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