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最新资讯!位于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的萧山寺坞岭生态修复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广泛关注。该项目海拔520米,位于三江汇流的核心地带,其生态修复举措与流域综合治理紧密相连,蕴含了宝贵的数据和先进的治理思想。

寺坞岭的地理位置

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的寺坞岭,海拔达520米,地理位置极为独特,正好处在富春江、钱塘江、浦阳江三江交汇的中心地带。该地自然环境出众,山水资源丰富,为生态修复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场所。若该区域生态修复得以成功实施,将显著提升当地生态环境,并为周边地区提供优秀的生态治理榜样。当地相关部门显然已认识到这一点,故积极推动相关工作。

萧山区义桥镇的居民对寺坞岭生态环境的变迁有着直观感受。该地区过去是一块具有发展潜力的土地,生态状况相对脆弱。目前,随着一系列修复工程的实施,该地区正在经历显著变化。

水岸同治理念

水岸同治是流域共治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该理念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这一生命共同体的观念。换言之,水体治理不应局限于水本身,还需综合考虑与之相关的各种自然要素。在寺坞岭地区,这些要素种类繁多,包括山体、森林、农田等。例如,毛竹林与整个生态系统紧密相连。这一理念的贯彻落实,展现了全面、系统性的生态科学认知,是一种全面的布局策略。

萧山地区过往在水体治理上,部分区域仅重视水质改善,而忽视了周边生态环境的平衡调整。然而,随着“水岸同治”理念的逐步推广,这一状况正逐步得到优化。

寺坞岭竹林生态修复实验

2022年,萧山区开展了寺坞岭竹林生态修复的试点项目。项目选定220亩竹林作为首期核心试验区。这些竹林被细分为四个区域,分别开展对比研究。其中,一号区作为基准,未实施任何人为干预;二号区实施自然更新,砍伐部分毛竹同时保留本土植物;三号区模拟植物群落的早期演替,砍伐后种植早期本土植物;四号区则模拟后期演替,种植顶级群落物种。至2024年,再新增180亩竹林作为第二期试验区,以拓宽修复区域。这些步骤遵循了科学、有序、逐步扩展的治理原则,每一步都经过精心规划,旨在提升生态修复效果及数据收集质量。

生态工作者在实验区开展了广泛的实地考察与数据整理,以保障实验的科学依据。他们详尽分析了竹林的生长状况,并对周边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揭秘寺坞岭竹林生态修复实验:220亩竹林的四大区块对比研究,谁将脱颖而出?  第1张

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

揭秘寺坞岭竹林生态修复实验:220亩竹林的四大区块对比研究,谁将脱颖而出?  第2张

云峰山设定的400亩生物多样性提升示范区已开展75次生物多样性调查。为加强监测,增设了10台红外相机。监测覆盖了鸟类、昆虫、两栖爬行类、土壤动物等多种动物,以及植物。调查结果显示,共记录到维管植物274种,兽类14种,鸟类95种,两栖爬行类动物33种,昆虫203种,总计619种动植物,充分揭示了寺坞岭的生物资源丰富性。

这些数据源于工作人员持续不断的努力成果。他们面对艰难险阻,在多变的环境中,不断进行调查研究。

保护动物发现情况

监测结果显示,众多保护动物被发现,包括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二级保护动物,108种三有保护动物,以及9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这一发现令人振奋,动物数量与种类的增长数据有力地证明了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例如,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如红嘴相思鸟和蛇雕等已重返试验地,此外,还有包括鼬獾、野猪在内的13种动物重现,这些都充分显示了生态修复工程对生物的吸引力和承载能力。

当地生态学家指出,目睹这些动物重返,他们感到异常兴奋,这显示出先前付出的努力并未徒劳。

生态修复的意义与启示

揭秘寺坞岭竹林生态修复实验:220亩竹林的四大区块对比研究,谁将脱颖而出?  第3张

近两年,寺坞岭的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这一成果是萧山区流域共治、水岸同治理念的成功体现。它不仅促进了萧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物多样性的增长,还向其他地区展示了优秀的治理案例。我国各地均有各自的生态治理区域和目标,若能参照萧山区这种切实可行、有序推进的治理模式,相信将有助于提升更多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尊敬的读者群体,您认为此种企业生态恢复策略是否具有广泛的推广潜力?期待您的点赞、转发及评论区内的深入交流。

揭秘寺坞岭竹林生态修复实验:220亩竹林的四大区块对比研究,谁将脱颖而出?  第4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