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北京时间,巴拉圭首都亚松森传来了喜讯。我国推荐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三项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成功通过评审。这些项目已由名录中的紧急保护类别晋升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实现了我国名录的首次转换突破。
泰顺廊桥的新起点
泰顺廊桥的建造技术在最新公布的名单上占据了关键位置。然而,在此之前,这一技艺遭遇了众多困难。随着20世纪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木材资源变得日益紧张,这对泰顺廊桥技艺的传承构成了严重威胁。名单的更新为这一技艺从濒危边缘走向复兴提供了契机。这一变化不仅展现了泰顺廊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重大进展,同时也预示了其未来发展的新篇章。
泰顺廊桥的建造技术荣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这一成就得益于众多因素的共同促成。该技艺在丰富的地方文化积淀中持续演进。此外,持续的维护与传承努力也是其赢得国际社会认可的重要因素。
其他转换名录项目
在本次名录的更新中,我们新增了“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羌年”节日以及“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三项内容。这些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羌年”节日彰显了羌族独有的文化风貌,揭示了其历史与生活方式。“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在展示黎族手工艺术方面占有重要位置和价值。
从宏观民族文化视角分析,这三个项目共同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与特色。它们不仅增强了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吸引力,而且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吸引了更广泛的国际目光,并促进了保护工作的加强。
国际认可的意义重大
李方喜,温州市文化与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强调名录调整的深远意义。一方面,此举凸显了木拱桥文化价值的国际认可。木拱桥的建造技术在桥梁建筑领域独树一帜。另一方面,它对过去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肯定,激发了相关项目的持续发展动力,预示着其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
我国非遗保护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显著提升,这一成就意义重大。这一成果彰显了中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并为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木拱桥曾经的困境
我国特有的木拱桥被誉为桥梁建筑领域的“活化石”。自宋代至今,我国约有110座此类木拱桥,浙江泰顺县、庆元县及福建地区分布尤为密集。然而,其发展历程并非毫无波折。木材资源的匮乏导致新建木拱桥所需材料难以获得。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木拱桥正面临被现代建筑取代的威胁。
在2009年以前,木拱桥这一古老建筑技术的传承和保护并未得到社会充分的关注。同时,那时的相关政策并未实现全面覆盖,结果导致众多木拱桥因长期缺乏维护而数量大幅下降,相关的建筑技艺也正面临失传的风险。
保护成果斐然
2009年,浙江省与福建省共同提交申请,成功将木拱桥传统建造技术纳入了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两地政府迅速响应,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泰顺县颁布了《泰顺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在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的培养上投入了大量资源。董直机老先生通过收徒授艺,其弟子们成功晋升为国家级和省级的代表性传承人。
温州地区颁布了我国首个专门针对廊桥保护的法规——《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在此背景下,该市新建了45座木构廊桥。这些举措有力促进了木构廊桥传统建筑技术的保护与传承,并实现了显著成果。
众志成城的修复行动
2016年9月,台风“莫兰蒂”对泰顺造成了严重破坏,其中三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内的廊桥受损。在灾害面前,泰顺居民表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团结。众多居民积极下水,抢救廊桥的木质部分。同时,他们自发组织募捐活动,为廊桥的重建筹集资金。这一被称为“全民救桥”的行动,展现了集体力量的强大。
经过不懈的维护与推广木拱桥古老工艺,该地区廊桥在当年十月顺利完成了主体结构的修复工程。此举不仅在国内引发了广泛关注,还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及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将其修复案例选为研究范例,为全球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贡献了宝贵经验。
读者朋友们,目前非遗保护的进展备受瞩目。展望未来,您是否关注过身边出现的非遗保护成功实例?我们衷心期待您的见解、点赞,并希望您能广泛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