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对眼睛突发出血且无疼痛感的现象感到惊慌。这种现象构成了一个令人担忧的健康问题。我们的眼睛是至关重要的脆弱器官,那么这种看似异常的情况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结膜下出血诱因
医院内出现一例病例,患者眼睛无疼痛感却出现出血。泪器病科副主任医师陈正勇接诊后,认为过度健身可能是原因。实际上,健身并非唯一诱因,日常生活中的多种行为也可能引发结膜下出血。例如,咳嗽或打喷嚏时,球结膜血管内外压力急剧上升,可能导致血管壁破裂或渗透性增强,血液随之积聚在球结膜下。此外,老年人搬运重物、咳嗽、便秘、打喷嚏等行为也易引发此类出血。同时,结膜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也可能导致结膜下出血。
结膜下出血情况较为常见,相关数据显示,在老年人群中,自发性的结膜下出血现象更为常见。球结膜内部血管密集且细长,其中静脉数量超过动脉,且血管外部承受的压力相对较低。
球结膜,亦称“眼白”,位于眼球前部三分之一巩膜的外侧,其透明特性使其易于观察。球结膜的内部血管在压力波动等外界因素影响下,容易发生出血。在正常状态下,这些血管维持着眼球的健康。但当内外压力失衡时,血液可能渗出到球结膜下方。临床上,多种内外因素可能导致这种平衡被打破,从而引发结膜下出血。
结膜下出血通常不伴随疼痛,且对视力无影响。即便出血外观严重,眼部亦无不适感。出血吸收较慢,因球结膜白色,故出血显得尤为明显。此类出血与眼底出血截然不同,前者位于眼表,肉眼可见;后者位于眼球后部,需借助专业设备如眼部B超、眼底彩照、裂隙灯下眼底镜等检查才能确诊。
就医判断依据
眼部出血发生时,多数人对于是否就诊感到困惑。实际上,判断标准相对明确:若出血无疼痛感且视力未受影响,一般无需急于就医,可先进行观察。然而,若眼表有显著伤口并伴有疼痛,或视野因出血而受阻,出现固定黑影或“飞蚊”现象增多,则应立即就医,由眼科专家进行专业诊治。
缓解措施
缓解结膜下出血有多种途径。陈正勇医生指出,出血后24小时内,应用局部冷敷于眼睑以助凝血。48小时后,应转用热敷以助吸收血液。但进行热敷时需严格控制温度,以防烫伤。若患者正在接受抗凝治疗,需咨询医生是否应调整用药。一般情况下,非血液循环系统疾病引起的结膜下出血,通常无需特别治疗,约7至12天血块颜色会由红转黄棕色,自行吸收。
预防的重要性
掌握结膜下出血的相关知识后,我们必须认识到预防的必要性。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日常生活中的适度行为,对于降低此类情况的发生概率极为关键。此外,对于患有可能诱发结膜下出血病症的人群,例如高血压患者,严格控制血压同样至关重要。
请问各位,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眼部出血却并无痛感?期待大家的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