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揭秘:六大创新结合,土壤质量大提升  第1张

12月5日,农业农村部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会上,他们详细介绍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进展与成果。这项普查对于我国土壤资源的深入了解和有效运用至关重要,其影响深远。

土壤普查历史回顾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两次土壤资源调查。首次调查在1958至1960年间进行,主要针对耕地土壤资源的分布及农民的种植经验,调查范围相对狭窄。这次调查标志着我国对土壤资源的初步探索。随后的1979至1984年,进行了第二次调查,明确了土壤资源的种类、数量等基本特征,重点在于土壤肥力的评估。尽管这两次调查取得了重要成果,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三次土壤普查是在前两次普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前两次的普查,可以看出我国对土壤普查工作的重视程度正逐步提升。

土壤三普的原则与特点

土壤三普严格遵循全面普查和科学性原则。在总体设计上,它吸收了以往的方法和成果,进行了创新。它强调将土壤质量调查与类型完善、现状普查与利用调查等六个方面相结合。此外,还推行了包括统一普查工作平台在内的六个统一措施。这些措施使得其成果具备了统一性、可比性和精确性。

与前两次相比,本次普查所遵循的原则和展现的特点更加突显了其领先地位。以往普查难以达到如此之高的标准,这既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也体现了技术的升级。

普查中的布点学问

土壤普查并非涵盖所有土地。通常通过选取样本点来代表整个区域。样本点数量越多,数据越精确,然而这也会导致成本和时间的提升,因此采样点的分布至关重要。在过去的两次普查中,专家们主要依据经验来选择采样点。

土壤第三次普查工作在承继前期成果的同时,国家编制了基础工作图,按照土壤分布特点进行点位布局。经过各省份的审核确认,最终成功设置了287.2万个样本点,其中表层样本点达到279.3万个,典型剖面样本点为7.9万个。

普查的信息和指标情况

首次和第二次的实地调查及内部检测项目数量不多。土壤第二次普查重点集中在肥力相关方面。而土壤第三次普查则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该检查涵盖了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等多个方面的指标。具体来看,表层样点涉及耕地园地29项指标,林地草地11项指标;剖面样点耕地园地43项指标,林地草地17项指标,总计接近百项。此外,还特别针对盐碱地等进行了专项调查。

普查的地区针对性

针对特定区域,土壤三普实施了专门的调查安排。盐碱地带和具有土特产优势的区域均得到了特别的关注和考虑。

对盐碱地段的土壤理化特性进行评估,针对具有土特产优势的区域,探究可能影响土特产品质的理化因素,部分土壤样本需检测34种生物指标,此举有利于精确掌握这些特定区域的土壤状况。

土壤三普意义深远

土壤三普的进展及成果表明,精准掌握我国土壤资源极为关键。全面深入的土壤普查,为农业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及生态保护等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确保我国土地利用更加合理和科学,此举对于应对未来挑战至关重要。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规划亟待实施。

公众对此次土壤调查有何期待?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意见。同时,请点赞并转发此篇文章,以便更多人了解土壤调查的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