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宁明县桐棉镇板烂村,坐落着一支广受村民好评的“军嫂”调解队伍。面对各类纠纷和难题,她们总能迅速而准确地予以解决。她们如同守护板烂村和谐生活的使者,成为了当地的一大亮点和美谈。

军嫂调解队的组建

揭秘广西宁明县‘军嫂’调解队:6年积怨一朝解,她们如何做到的?  第1张

国家移民管理局广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崇左边境管理支队板烂边境派出所主导成立了“军嫂”调解队。该队伍由卢倩芳、韦艳全、何兰芳、黄录艳和韦妹连五名军嫂构成。尽管她们只是军嫂,但在调解岗位上表现出的才能和责任感令人瞩目。她们并非职业调解员,而是因家人服役,自愿且热心地投入到这一工作中。

该调解团队的成立,源于当地复杂的社会关系及不时出现的矛盾冲突。为促进地区和谐,板烂边境派出所组织了5位军嫂,期望她们能助力板烂村的安定与和谐。

成功调解六年叔侄积怨

2023年9月6日,板烂村浦欣屯出现了一起树苗遭拔事件。韦某向警方报案,称其家围墙旁的树苗被人拔走。警方调查发现,拔树苗的是韦某的叔叔韦某亮。起因是关于一块超过10平方米宅基地的所有权纠纷。该宅基地为祖传,双方争执已久,村委会虽多次调解,但均未达成一致。

韦艳全与韦妹连因与韦某有亲属关系,接到民警通知参与调解。民警将她们分开,经过超过5小时的背靠背调解,成功化解了叔侄之间的矛盾。在民警和调解队的见证下,双方平分了土地,结束了长达6年的纷争。此纠纷的顺利解决,凸显了军嫂调解队伍的专业能力和持久耐心。

警地联调模式优化

板烂边境派出所与“军嫂”调解队持续改进调解程序。此前,调解工作多在事件发生后进行。如今,派出所已转变为“预先介入”模式,这一转变显著提升了调解的效率。接到纠纷报警后,民警首先开展调查取证工作,随后将适宜联合调解的案件推送至“军嫂”调解队。

军嫂调解员凭借当地的人脉和地理优势,迅速洞察矛盾的核心问题。随后,她们与民警协作,共同探讨调解策略。这种警民联合调解的改进模式,有助于在基层更有效地解决矛盾,防止矛盾升级导致更严重后果。

普法工作积极开展

调解队中的“军嫂”不仅专注于解决争端,亦在业余时间与警方协作进行法律知识普及。她们在走访村民家中时,与民众直接对话,一对一地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播。这种直接的交流方式有助于当地居民更有效地通过合法手段表达自己的要求和保障自身权益。

在传统乡村,众多居民缺乏法律知识,面对问题时不知如何运用法律。军嫂调解队与民警携手开展宣传活动,促使民众形成依法办事、遇到问题寻求法律帮助、解决问题依赖法律、解决矛盾依靠法律的意识和行为,有效降低了潜在的安全风险。

出色的调解成绩

自成立一年有余,“军嫂”调解队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共处理了26起由各类事件引发的纠纷,尤为突出的是,调解成功率达到了百分之百。这一全胜的成果得益于调解队成员的辛勤努力和她们卓越的调解技能。每一起成功的调解,都象征着矛盾的解决和社区关系的重建。

该数据揭示了在当地社会治理体系中,“军嫂”调解团队构成了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缺少她们,可能引发更多社会矛盾和问题。

探索新的化解途径

板烂边境派出所强调,未来将持续寻求解决矛盾冲突的新策略和手段。鉴于社会持续进步,矛盾的类型和特性亦随之演变,现有手段可能无法完全适应新出现的问题。该所将人民调解视为保障基层稳定的“首要屏障”,致力于在基层层面解决矛盾。

各位读者,请问您居住的社区是否拥有类似的杰出调解小组?您觉得有哪些策略能够有效提升纠纷调解的速度?若您对这支调解队伍表示认同,不妨点赞并转发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