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周先生在使用“我主良缘”婚介服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他原本期待借助该服务顺利寻觅伴侣,然而却遭遇了一系列让他不满意的经历。这些情况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签约后的尴尬等待
活动结束后不久,周先生便被“我主良缘”的员工主动联系,经过一番热情推销,他产生了兴趣。随后,在徐汇分公司,他签订了价值3万元,旨在匹配4位对象的相亲服务合同。然而,合同签订不到一周,周先生却未见到任何相亲对象。这种时间与效果的显著差距,使得他对婚介服务产生了质疑。这一事件发生在徐汇分公司,周先生作为一位普通消费者,原本抱有美好期待,却遭遇了这样的困境。这不禁让人深思,众多婚介机构在签约前所承诺的服务,又有多少能够得以实现?
所谓的全返名额
有人自称主管来电进行推销。所谓“全返名额”颇具吸引力,要求周先生预付30万元作为婚介服务费,声称婚后将全额退还。然而,合同内容却与此不同。合同中明确规定,成功结婚后仅退还实际支付金额的60%,而30%的基础服务费则不予退还。2023年,此类与承诺明显不符的条款令周先生感到困惑。周先生并非富裕,面对这种不合理的升级推销,他的遭遇或许反映出某些婚介机构诱导消费的现象。
婚恋服务课程问题
周先生参与的11节形象和心理婚恋增值课程存在疑点。这些课程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如形象课仅限于教师陪同购物。这样的课程如何能称得上专业的形象培训?在当前注重服务质量的背景下,此类形象课程是否仅是婚介机构增收的手段?此外,这些课程不支持退款,这难道不是一种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吗?
续费升级背后的真相
采访中,“我主良缘”员工透露了运营内幕。一位主管表示,当会员满意时,应引导其续费并升级合同,这被视为业绩评估的关键指标。另一位主管则建议,通过发现客户弱点来推销产品。这种手段在追求业绩方面是否合理?在婚介领域,此类做法是否普遍?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暗访中的乱象
记者在暗中调查过程中,揭露了诸多问题。销售人员突出渠道价值,展示了多种价格套餐,甚至推出了“保找对象”服务。然而,对于具体价格,他们却模糊不清,声称是内部优惠。这种模糊定价的销售方式,无疑引发了消费者的质疑。这究竟是“我主良缘”的个别做法,还是整个行业的普遍现象?
与政府合作的迷惑
销售方宣称与政府机构合作,官网信息中对此有所展示。然而,这或许是他们提升信誉、吸引顾客的策略之一。回顾2022年,英国曾出现类似以官方名义欺骗消费者的案例。究竟双方的合作为何,消费者是否因此言论降低了防范意识,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婚介服务理应为单身者创造幸福的机会,但当前却面临着众多争议。各位读者,您是否曾在婚介机构有过消费体验?期待您的评论、点赞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