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素有“千泉之城”美誉,其泉水不仅是大自然的恩赐,亦成为这座城市精神与文化的象征。这座城市不仅泉眼众多、水质上乘,还坐落市区、文化积淀深厚,泉水因此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济南究竟是如何将这一自然财富更有效地服务于民众的?
济南泉水独特性
济南在全球众多城市中独占鳌头,以拥有众多泉眼著称于世,被誉为“千泉之城”。这些泉水滋养了这片土地,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自古代起,便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如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所描绘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其泉水景观早已声名远扬。众多城市虽也有泉水,但济南泉眼众多、水质优良,且位于市区,并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实属罕见。
泉水源源不断与济南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黑虎泉、白石泉等取水点每日都吸引着市民们携带大小水桶前来取水。泉水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煮茶、烹饪的必需品,游客亦能品尝到其甘甜,泉水已成为济南的一大特色。
直饮工程起步
2017年标志着济南泉水直饮工程的启动。当年,首批小区试点项目启动,济南着手探索如何让市民更便捷地饮用泉水。通过深层地下水及多介质过滤、消毒等处理流程,泉水被引入居民家中,使得邻里街坊无需外出即可享用泉水,此举开启了一次创新尝试,同时也是市民长久以来的“泉城人饮泉水”愿望的初步达成。
自工程启动以来,便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在初期试点阶段,项目持续搜集数据并倾听民众意见,这一过程为项目的进一步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众多市民视其为一项惠及民生的创新措施,同时,此举也向外界展示了济南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致力于造福民众的坚定决心。
工程推进举措
2021年,济南市发布了实施计划,为泉水直饮工程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该工程被纳入了公开承诺的民生实事项目之一,工程规模得以有序拓展。截至目前,济南市已启动建设200个泉水直饮项目,覆盖了63.2万居民。按照规划,预计到2025年底,服务范围将扩大至35万户,惠及100万人。未来,将有更多市民能够享受到这一泉水带来的福祉。
决策层对每个环节都给予了高度关注,从宏观规划到具体实施步骤,均致力于使更多市民从中获益,确保清泉之水流入千家万户。
过滤技术难题
推进泉水直饮工程过程中并非毫无挑战。泉水过滤技术选择及标准设定等问题,起初尚无明确答案。济南市展现了卓越的科研实力。济南城投集团扮演了核心角色,累计申报了7项软件著作权和23项国家专利,其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项目实施中。
联合山东建筑大学共同编制并正式发布了《直饮水工程技术规范》DB37/T5243-2022,此举旨在填补山东省在该领域的标准空白。经过持续努力,规范最终明确了泉水需经过包括初步沉淀、超滤、纳滤、臭氧及紫外线双重杀菌在内的七个步骤,以确保流入民众家庭的每一滴泉水都清澈、纯净且甘甜。
泉水保护工作
济南市在推进泉水直饮工程的过程中,同步开展了泉水保护及生态补给工作。该市采取了包括拦蓄、滞留、渗透、补充在内的多项综合措施,以提升雨水渗透补给效能。此外,济南市还加速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步伐。这些举措旨在确保济南市泉水资源的持续供应,并为泉水直饮工程的长期发展奠定稳固基础。
通过实施水利工程和植被布局的优化,雨水得以更有效地渗透至地下,补给泉水,确保泉水生态系统持续稳定,此举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同时亦对市民未来的生活福祉负责。
泉水文化融入
泉水直饮项目不仅关乎民生,亦蕴含文化意义。自“泉水书房”在百花洲畔揭幕,该直饮工程亦随之迁入。在此,市民与游客不仅可畅饮清泉,亦能追溯泉水的历史,感受泉水文化的韵味。此举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日常饮水选择,同时也为外地游客提供了更深入体验济南城市魅力的机会。
济南泉水已不仅是自然资源,更是文化展现的媒介。读者朋友们,您对济南泉水直饮项目有何期望或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如认为本文有价值,请点赞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