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大理,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意外,一个两岁的孩子因咬食电池不幸引发爆炸。这一悲剧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关注儿童的安全防护问题。
幼儿咬电池事件突发
11月23日傍晚,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接收了一名2岁幼儿,患儿名为萌萌(化名)。幼儿状况危急,原因是他出于好奇将一节5号电池吞入嘴中,导致电池爆炸。当天下午,萌萌在独自玩耍时遭遇了这起不幸事件。家人听到异常声响和孩子的哭闹声后,发现情况紧急。孩子口中冒出烟雾,并伴有血液和黑色粉末。
该事件警示我们,儿童对风险的认识不足,家长在监护方面肩负着至关重要的职责。家长一旦稍有疏忽,孩子便可能遭遇严重威胁。
爆炸后的惨状
医院急诊科接收患儿后,医生观察到患儿口腔状况极其严重。患儿口中含有一块烧焦的柱状物,组织破损,并伴有明显的出血和一处创口。经过会诊,情况进一步明确,电池的保护盖和集电器被卡在孩子的咬肌与颊肌之间。这一发现揭示了电池爆炸对患儿口腔造成了直接物理伤害,并严重破坏了口腔内的肌肉组织。
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电池潜在风险的认识似乎不足。这类微小的电池竟能对儿童造成重大伤害。生活中,类似的潜在危险可能还有很多,潜伏在孩子身边。
电池潜在危害巨大
案例中,电池所引发的危害远不止爆炸那一刻。医生指出,电池内部含有强烈的碱性成分,若进入人体,这些化学物质会迅速扩散,导致周围组织遭受严重的化学灼伤,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此外,电池废液中还含有汞、铅、铬等重金属。特别是汞,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强的破坏作用。
日常生活中,电池应用广泛,然而,对其潜在危险的关注却相对不足。这些电池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有必要向公众广泛宣传电池在特定情境下的潜在危害吗?
医院紧急治疗
医院对紧急状况迅速作出应对。值班口腔颌面外科医师与麻醉科取得联系。自患儿入院起不到1小时,便完成了“口腔爆炸伤清创术”及“异物取出术”。医师经过检查,成功取出电池保护盖、集电器和残留碎片,并进行止血、创口清理与缝合。整个流程井然有序,彰显了医院在紧急情况下的高效处理能力。
这反映了成熟医疗体系在处理儿童突发紧急伤害时的核心作用。我们的医疗急救网络是否已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
幸运中的万幸
幸运的是,爆炸仅造成了口腔软组织的多处穿孔,且孩子并未吞食电池碎片。若非如此,可能还会导致其他内脏受损,使状况进一步恶化,增加风险。目前,孩子已脱离生命危险,正在接受术后康复治疗。在这起不幸事件中,这算是一线希望。
然而,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孩子康复后的具体情况。这包括评估其口腔功能是否受到影响,以及其他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
儿童安全防护的思考
儿童安全防护问题因事件发生而受到广泛关注。家长需对幼儿游戏场所进行细致检查,确保移除如电池等潜在危险物品。同时,社会各界应加强危险物品的普及教育,提升家长与儿童的安全防范意识。
各位读者,关于确保孩子远离危险物品,家庭与社会应采取哪些措施?期待您们的点赞与转发,同时,欢迎踊跃发表评论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