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始,北京市园林管理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落叶延缓清扫”策略。该策略的目的是延长落叶的停留时间,以便市民能更充分地欣赏金黄的落叶景色。此举代表了北京在城市景观管理上的人性化进步,不仅满足了公众对美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城市管理的人文关怀。秋季,满地的落叶成为了城市的独特风景,众多市民纷纷在此拍照记录美好时光。
此举体现了城市管理理念的转变,不再执着于环境绝对清洁,转而开始尊重自然规律。
落叶回收的流程
西城区街心公园内,市民可目睹落叶回收的实际操作。园林工作人员首先将落叶收集并装载上车,随后运至园林废弃物临时收集点。该处进行细致的分类工作,正如负责人张河所述,直径超过5厘米的树枝被粉碎用作覆盖材料,直径小于5厘米的树枝和树叶则被粉碎并堆肥发酵,产生有机质。据估算,每吨树叶大约能产出300至400公斤的有机质。这种精细的分类处理方式,显著提升了资源回收与再利用的效率。
各区域均配备了相应的落叶处理设施。西城区每日落叶收集量超过150吨,全市设有近500个落叶收集暂存点,以及70多个临时处理点和小型处理站,以及8个规模化处理工厂。该系统高效运作,持续应对落叶回收高峰,直至年底。
资源利用的成果
北京每年产生大约520万吨园林绿化废弃物,其中一部分经过回收处理,转化为有用资源。在园林废弃物处理中心,落叶经过两次粉碎处理,转化为细小颗粒,再经过三周的发酵,成为富含营养的有机基质,即所谓的营养土。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堆肥化和生产有机覆盖材料。有机覆盖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简单型,另一种则是染色后具有美化景观效果的。
该模式以“落叶成泥、枯枝归田”为理念,应用领域持续拓宽。它不仅涉及城市绿化与美化,还延伸至矿山整治、果树与苗木栽培、屋顶绿化等领域,甚至发展成地景艺术。目前,企业产品已在京覆盖超过百万平方米。
企业的参与情况
截至目前,北京已有超过30家企业专注于园林绿化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这些企业在落叶和枯枝的再利用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以某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企业负责人樊磊为例,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这一现象既展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显示了政策引导下企业对潜在商机的洞察。
资源利用空间广阔,前景光明,这为众多企业提供了参与环保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开发项目的机遇,进而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进步。
利用率有待提高
北京市虽已取得显著成就,但园林绿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目前仅约20%。在技术方面,诸多环节仍需深入研究。众多废弃物尚未充分实现其潜在价值。曹吉鑫,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土壤与水研究所的研究员,强调标准化工作的持续推动。
技术标准化有利于多方面促进发展,便于产品推广及在相关领域广泛运用。未来,提升使用效率成为关键目标与任务。
前景与发展方向
未来,技术进步和企业增多将为北京在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带来巨大潜力。这将使得废弃物利用率得到显著提升,并拓宽资源利用范围。例如,这些资源有望应用于园林景观以外的农业种植,以及偏远地区的土壤改良等领域。
随着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当前形势下,加强落叶及园林废弃物的回收与资源化处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相契合。各位读者,对于提升这些废弃物的使用效率,您有何高见?欢迎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