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低价旅游的欺诈手段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老年群体,他们常受其害,例如被推销高价商品、降低食宿标准、强制排除付费景点并推销购物等行为。这些做法不仅损害了老年人的旅游体验,还对市场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
低价游背后猫腻多
10月下旬,湖北的陈大爷以300元的价格加入了河南洛阳的三日游。起初,旅行社通过赠送小礼品吸引其参与,然而,陈大爷却被引导去参加讲座。这一现象揭示了低价旅游活动中存在诸多不透明之处,可能只是以旅游为名,实则推销高价商品。部分旅行社公然将老年人视为盈利对象。
同样,王阿姨,年满62岁,选择了花费600元的桂林六日游。她被告知行程中将包含众多项目。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导游不耐烦地催促购物。此外,合同中存在陷阱。这种欺诈手段让老年人防不胜防。
行业现状剖析
戴斌,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提出观点:众多老年人缺乏旅行经验,对旅行团有较高依赖性。旅行社常以低价吸引老年游客,若团费无法覆盖成本,则通过老年游客的二次消费盈利。这一现象揭示了低价旅游的盈利模式,该模式的存在为不少不良旅行社提供了可乘之机。
根据当前状况分析,这种低价旅游模式较为常见,老年游客在此类活动中往往处于极度不利的地位,且难以实现有效的权益保护。
维权之路艰难
赵先生,王阿姨的儿子,试图主张自己的权利,然而旅行社仅将口头交流视为参考。众多老年消费者缺乏保留证据的意识,部分旅行团甚至禁止录音或录像。在这种背景下,老年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显得尤为艰难。众多老人无奈承受损失,有苦衷却无法言说。
许多老年游客遭受了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的经历,这种现象间接助长了某些不良旅行社的欺诈行为。
常见套路解析
景区存在一些问题,除却团体游的常规套路。部分景区宣称对老年人免票,却以区间车等强制服务为由,迫使老人付费。这种做法实为一种隐蔽的欺诈行为。老年人误以为能节省费用,实际上仍需承担额外开支。
此类模式导致老年人旅行支出上升,同时此类现象往往难以被认定为违规行为,这成为老年游客的一大烦恼。
并非只针对老年人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何莽指出,此类现象虽多见于老年游客,却非仅限于老年群体。此现象反映出旅游市场整体存在一定问题,监管不足是其中关键原因之一。
部分游客可能遭遇景点强制搭配销售、退款困难等问题,旅游行业亟需进行规范和整治,尤其是老年群体,由于其特定属性,更容易遭受欺诈行为。
市场应良性发展
当前这些旅游不当行为对老年群体权益造成了损害,同时也不利于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一个健康的旅游市场理应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而非依赖欺诈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利润。
在这种背景下,消费者需提升警觉,谨防陷阱。同时,期待旅游管理部门强化监管力度,促进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我们也期待广大读者分享个人观点或相关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