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农业农村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展示了四川省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以来的多项成效。这些成果体现了生态保护与渔民生计的合理规划,值得关注。

退捕渔民的妥善安置

四川省长江十年禁渔行动实施以来,退捕渔民安置工作成效显著。全省1.1万余名具备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均实现了转产就业。此外,1.6万余名符合参保条件的退捕渔民已全部完成参保手续。这表明,政府部门在就业和参保方面做到了全面保障,确保了渔民的基本生活,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禁渔政策实施后的新生活。这些综合保障措施不仅彰显了政策的人文关怀,也为长江十年禁渔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避免了因渔民安置问题导致的政策实施障碍。

一系列保障举措得以实施,得益于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政府在规划渔民就业安置时,必定会细致调研渔民的实际需求和技能水平,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在就业市场中,政府积极为渔民寻觅适宜的工作机会;在参保方面,政府简化了程序,提供了便利,这些做法均具有推广价值。

四川省长江十年禁渔:1.1万退捕渔民转产就业,1.6万渔民参保,政策支撑体系全面升级  第1张

禁渔推进到新阶段

截至本年度,四川省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措施已迈入第四年周期。四川省水产局局长何强透露,禁渔措施已由前期的“三年夯实基础、确保稳定”过渡至“十年提升内在能力、保持稳定”的新阶段。各阶段的工作重心各有侧重,反映出长江禁渔工作正按计划、分步骤地持续推进。这种明确的规划路径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从而更有效地实现长期禁渔目标。

新阶段中,禁渔工作所遭遇的挑战和机遇均有所变化。基于过往三年的实践经验,新阶段的工作方法得以优化。例如,在前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之后,当前应更专注于监管体系的深化和水生生物资源的恢复创新。这种阶段的逐步推进彰显了政策的连续性和适应性。

强大的政策支撑体系

四川省的长江禁渔政策得到持续加强。该省已构建了一套新的工作机制,由农业农村厅主导,联合13个省级直属部门(单位)共同打造了长江禁捕退捕工作的厅际协调机制。在统一政策的指导下,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将更加高效。

四川省亦发布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例如,发布了《四川省坚决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相关措施》,修订了《四川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单》,使收录的水生野生动物种类扩充至41种。这些政策的制定反映出四川省在长江禁渔相关配套政策上持续完善体系,全方位保护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

执法监管模式升级

四川在执法监管领域展现了强大的组织力量。该省成立了由4104人组成的长江流域最大规模的渔政协助巡护队伍,这一举措为监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力支持。此外,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亮江工程”监控点1798个,覆盖禁捕水域超过3000公里。这些措施共同构建了“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现代化渔政监管体系。

这些措施共同作用,显著提升了监管工作的效率与精确度。基层工作人员能够迅速识别非法捕捞等违规行为,监控点位的全面部署则确保了对偏远水域的有效监管,从而实现了禁渔活动的全面覆盖与管理。

水生生物资源修复进展

四川省在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省新设立的大渡河上游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及优质水产种质资源的保存,具有显著作用。

长江鲟在自然水域的产卵场改造及自然繁殖试验,以及川陕哲罗鲑的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均实现了重要进展。这一成果预示着在保护濒危水生生物领域,新的希望已现。科学技术为这些生物的繁殖提供了保障,有利于长江水生生物种群数量的回升。

四川省在长江十年禁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他承担长江保护职责的省份能否借鉴这些经验,迅速采取行动?我们期待读者们的讨论与反馈,并邀请大家点赞及转发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