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女士就“新民帮侬忙”平台指出,江浦路拓宽改造工程中,江浦路桥已重建。该工程本意良好,但新桥将坡道设计为三段阶梯,共有20余级台阶,对无障碍人士通行造成显著不便,这一问题已引发公众广泛讨论。

上海江浦路桥改造后,20多级台阶让无障碍人群通行困难,市民呼吁增加无障碍通道  第1张

江浦路改建工程概况

江浦路改造工程涉及18号线轨交站点和越江隧道相关设施。该道路重建工作已于本年度完成,江浦路桥亦进行了新铺装。项目内容丰富,包括规划和施工多个方面,旨在提高该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质量。从宏观规划视角看,此改造对城市交通发展具有正面影响。然而,大型工程在细节设计上常存在疏漏。

城市发展中,无障碍通行问题应受到高度重视。目前,各类交通工具的使用以及特殊需求群体,如轮椅使用者、推婴儿车的家长等,其出行需求均应得到妥善解决。若基础设施设计未充分考虑这些群体,将大幅提升他们的生活挑战。因此,我们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确保公共设施真正服务于广大民众,实现全面便利化?

新桥与旧桥的对比

旧桥虽然显得陈旧,但由于最初设计为斜坡,行人通行相对顺畅。相比之下,新桥虽然焕然一新,但通行体验却不及旧桥便利。新桥将桥面提升,形成了阶梯式结构,需跨越三个阶梯,并且缺少无障碍通道。这种设计变更未能充分照顾到部分特殊人群的需求,比如推婴儿车的家长,面对三级阶梯可能会感到不便,这反映出工程在规划阶段对实际使用环境的考虑不够周全。

旧桥坡度适中,便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缓缓前行,相较之下,新桥的阶梯设计却给这部分人群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种明显的差异凸显了在桥梁美化过程中,忽视无障碍需求设计可能引发的多种问题。

现场实地观察情况

江浦路桥位于本溪路与控江路之间,该桥横跨杨树浦港,连接江浦路南北两侧。记者现场勘查发现,新桥坐落在江浦路西侧。桥下指示牌标明,左侧为非机动车道,右侧为行人专用道,但无障碍通道并未设置。行人必须攀登9级台阶,桥两侧装有钢制护栏。前行过程中,还需再爬7级台阶,过桥后,还需再下7级台阶方可抵达地面。

桥边的人行道虽然地势较为平坦,然而自行车和电动车的行驶速度较快,这给行人的通行带来了潜在的安全风险。江浦路桥附近设有8号线和18号线的江浦路站,周边区域居住人口集中,商业设施和医疗机构众多,导致日常的人流和车流量十分繁忙。这样的地形和交通流量加剧了无障碍通道缺失所带来的问题。

市民过桥遇到的困难

上海江浦路桥改造后,20多级台阶让无障碍人群通行困难,市民呼吁增加无障碍通道  第2张

桥梁对推轮椅或婴儿车者形成障碍,其斜坡数量众多且坡度较大。在雨雪等恶劣天气下,桥面易滑,行走需格外小心。而且,桥下的人行道常遭非机动车占用,使得通行更加困难。若选择绕行桥梁,虽较安全,却耗时较长,且需横穿马路两次,进一步提升了交通安全风险。

工程改造后,市民出行问题凸显,这些问题并非少数人独有,而是众多过桥市民共同面临。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便捷出行和群众生命安全亟需得到更多重视。

市民的呼吁与诉求

市民对这些问题表现出高度关注,并迫切要求相关部门尽快执行整改措施。他们呼吁增设无障碍设施,以提升行人在桥梁上的通行安全和便利性。这一诉求符合常理,因为城市进步中,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保障每个人平等的出行权,是评判城市人性化水平的重要标准。若市民的基本出行权益受到损害,其诉求应受到重视并得到及时反馈。

相关部门应审视,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中,是否广泛听取了民众的声音?设计方案是否全面考虑了各利益群体的利益?提高城市建设的细致程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有关部门的回应

上海江浦路桥改造后,20多级台阶让无障碍人群通行困难,市民呼吁增加无障碍通道  第3张

杨浦区相关部门已作出说明,该市民所指的阶梯桥位于18号线江浦路桥西侧,是一座临时搭建的钢结构桥梁。由于此钢制便桥紧邻桥梁进出口,无法安装坡道,设计方依据相关规范设置了台阶,以确保行人通行。针对轮椅等无障碍设施的需求,建议市民选择江浦路桥东侧通行。

该回应未能彻底解决市民的困扰。东侧通行距离较长,或路径繁杂,对行动不便者带来不便。此方案是否足够完善?这一问题值得深入思考。相关部门是否需重新考虑钢便桥的设计,或实施更多改进措施?此事亟待关注。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迅速提出更为完善的解决方案,以方便市民出行。此外,我们欢迎读者在评论区发表看法,并期待大家的点赞与转发,共同为提升城市出行环境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