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范围内,遗产保护与持续发展议题备受关注。哈尼梯田作为世界级遗产,其保护与发展的平衡问题成为热议焦点。本次国际会议为该议题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和实践指导。

国际盛会聚焦哈尼梯田

近期,全球范围内对活态遗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可行策略展开了深入研究。在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成为焦点,举办了由元阳县政府、复旦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共同主办的“活态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该梯田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价值,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揭秘哈尼梯田:国际研讨会揭示活态遗产保护的全球智慧与中国实践  第1张

国际多方力量对哈尼梯田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一现象彰显了哈尼梯田在全球遗产名录中的重要位置。本次会议强调了国际合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核心作用,与会专家共同为哈尼梯田的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专家学者汇聚一堂

来自中国的、法国的、日本的、菲律宾的、新西兰等国的专家、学者及地方代表超过百名,参加了此次会议。他们在“文化景观遗产的适应能力与持续发展”、“在遗产保护中政府管理与社区参与的重要性”、“活态遗产保护的全球经验与我国实际应用”等核心议题上发表了见解,并开展了圆桌讨论。这些议题涵盖了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的多个维度。

他们具备丰富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某一地区的文化遗产问题变得至关重要。这一合作有助于扩展哈尼梯田的研究领域,并从多个角度探索其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揭秘哈尼梯田:国际研讨会揭示活态遗产保护的全球智慧与中国实践  第2张

多个工作站揭牌

在会议期间,多个工作站于国际研讨会现场举行了成立仪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元阳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工作站、复旦大学元阳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基地、昆明理工大学元阳艺术与传媒学院工作站、云南艺术学院元阳设计学院工作站均正式宣告成立。这一行动标志着哈尼梯田在教育及研究等多个领域有望获得更多资源支持。

各单位对哈尼梯田表现出显著的关注,通过建设工作站。这些工作站将结合各自的专业知识,向哈尼梯田的保护与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同时,这一举措也将增强哈尼梯田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哈尼梯田基本概况

2013年6月,哈尼梯田被正式冠以“文化景观”之名,并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亚洲稻作文化的代表,该梯田以其独特的“四素同构”模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遗产区面积约为166平方公里,梯田总面积达4706公顷。区域内分布着82个自然村落,居住着约6.55万人口,其中主要民族包括哈尼族、彝族和傣族等。

哈尼梯田面积广阔,民族构成复杂多样。梯田融合了自然与文化、物质与非物质的丰富元素,展现出独特的吸引力。但正是这些动态特性,为整体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保护体系逐步建立

哈尼梯田在保护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遗产地现状的管理模式。该模式有效保障了哈尼梯田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传承性,对中国活态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深入思考并实践,成功克服了众多挑战。

管理体系需要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哈尼梯田可能会面临新的挑战。因此,这一体系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各个发展阶段的需求。

揭秘哈尼梯田:国际研讨会揭示活态遗产保护的全球智慧与中国实践  第3张

专家实地考察成果

研究人员对坝达、多依树、老虎嘴等世界遗产核心区的梯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阿者科村进行了访问。他们还参与了长街宴、哈尼古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活动。这次考察有助于专家们更全面地认识哈尼梯田的保护管理成效以及社区发展进展。

研讨会中实地考察是核心步骤。专家们借此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他们通过直接观察和体验,使得在会上的讨论和建议更加精准。这些见解将更加贴近实际情况,有利于更深入地探索哈尼梯田的发展潜能。

在此,我们对读者提出问题:针对哈尼梯田的进一步发展,您觉得哪些问题需要特别关注?我们热切期待您的踊跃参与,分享您的见解,同时欢迎您为本文点赞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