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年轻恋人于夜晚攀登秦岭冰晶顶时不幸因体温过低而遇难,此悲剧性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该事件再次向众多户外运动爱好者发出了安全警示。在户外活动中,体温过低如同一个无声的杀手,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失温的危害
失温在户外运动中犹如潜伏的凶猛恶魔。以秦岭冰晶顶的悲剧为例,它夺走了两位年轻的生命。据调查,失温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的庄一飞医生指出,户外活动中,温度、湿度和风力是导致失温最常见的原因。当这些不利条件累积到一定程度,失温现象便可能发生。人体失温后,会经历寒战,意识模糊,最终导致心肺功能衰竭。
众多户外事故案例已充分揭示了体温过低带来的严重风险。在海拔较高或气候多变的地区开展户外活动时,遭遇体温过低的可能性较大。一旦出现体温过低迹象,即便初期症状轻微,若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病情可能会迅速恶化。
认识失温
失温现象具体指什么?简而言之,它是指人体热量的散失超过了补充,导致人体核心温度持续下降。这种情况并非单纯的体温下降,而是一种伴随多种严重症状的疾病。
失温分为三个阶段。在轻度阶段,身体机能发出警告信号,表现为体温降至32℃至35℃时,患者会出现剧烈颤抖、四肢冰冷、面色苍白等症状。进入中度失温阶段,体温降至28℃至32℃之间,此时肌肉协调能力下降,行动变得迟缓,可能出现方向感丧失、身体多部位颜色变化等情况。而重度失温最为危险,体温低于28℃时,患者可能失去意识,生命处于危险状态。
失温的常见原因
户外活动中,温度、湿度和风力常是导致体温下降的直接因素。三者协同作用,如同共谋破坏。在现实户外条件下,一旦其中两项条件恶化,便可能触发体温过低的风险。
在低温高湿、风力强劲的山区进行徒步或攀登活动时,极易引发体温过低。过去,已有不少实例,登山者在小雨伴随风力的山上行走时,湿冷气候和衣物被雨水浸湿导致散热加速,最终引发了体温过低。这种常被忽略的环境因素,往往成为体温过低事故的触发点。
失温后的自救方法
一旦遭遇体温过低,自救措施至关重要。遭遇体温过低时,首要任务是迅速脱离寒冷区域,例如迅速进入山洞或避风的干燥处休息。紧接着,需更换衣物,潮湿的衣物需立即脱下,换上干燥且保暖的。例如,丢弃被雨水浸湿的外套,穿上携带的干燥冲锋衣等。
此外,辅助保暖措施亦可行,例如使用保温毯或热水袋。同时,摄入高热量食品,诸如巧克力与坚果等,有助于提升体温。然而,失温者应避免饮酒,此行为虽给人以温暖错觉,实则极其危险。
失温时复温的要点
在应对体温过低的情况下,复温环节同样应谨慎处理。需注意避免复温速度过快或力度过大,这需要如同对待受伤者般细致入微的关怀。
若复温过快,血液温度低的血液可能迅速返回心脏,从而导致包括严重心律不齐、复温后休克在内的多种严重健康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遵循科学原则,逐步缓慢提升体温,而非急功近利。每一步复温都应适度,逐步推进,确保身体有足够的时间适应。
预防失温的准备工作
出行前,预防体温过低至关重要。务必检查天气预报,不仅要关注气温,还需了解湿度和风力。正确挑选服装同样关键,确保装备既专业又适合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需备有防雨、抗风、保温的服装。确保携带的物资完备,例如保温毯、高能量食品等。此外,根据个人体能及户外活动经验挑选恰当的路线至关重要。各位读者,在筹备户外旅行时,你们采取了哪些预防体温下降的措施?欢迎点赞及转发本文,提高公众对体温过低危害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