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6日,北京成功举行了一场关键活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CRIHAP)主办的“非遗促进可持续发展”案例入选展示会,于当日亮相。此次会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非遗领域的热门议题。

发布会基本概况

在新闻发布会上,共宣布了27个获奖项目。众多知名人士参与了此次活动,他们中有来自中国、日本及韩国的亚太区域中心负责人或其指定的代表,并亲自向获奖单位颁发了荣誉证书。这27个获奖项目是从超过200个申报案例中经过严格挑选产生的,它们遍布全国各地。自2024年6月征集活动启动至今,这些案例已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机构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

内蒙古非遗项目惊艳联合国发布会,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引领亚太非遗新风潮  第1张

该案例的入选不仅象征着一种认可,亦彰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及其所做出的贡献。这一成就具有示范效应,有助于进一步唤起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重视。

内蒙古的入选案例

本次发布会上,内蒙古地区展示了两项显著成就。首先是蒙古族的马鬃绕线堆绣唐卡,该技艺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这一技艺不仅推动了就业与旅游业的稳步发展,而且阿拉善左旗是这一艺术形式的唯一传承地。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是唐卡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将民间马鬃绕线技术与唐卡制作巧妙结合,使得佛像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

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项目——“千校计划”。此计划自2014年起至2017年结束,由自治区文化厅和教育厅共同编制了《实施方案》。该方案旨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校园教育体系。众多学校选用了蒙古族的长调民歌、呼麦以及马头琴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纳入教学体系,以促进这些文化的传承与进步。

申报单位多样性

申报案例的机构种类繁多,涵盖政府、非遗保护机构、高校、基金会、社会团体以及企业等。这些机构在其专业领域内均有所贡献。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关宏观政策方面给予支持;高等教育机构在非遗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作用,并致力于其持续发展。

内蒙古非遗项目惊艳联合国发布会,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引领亚太非遗新风潮  第2张

申报单位依据自身资源条件与角色定位,多方位推进,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协调。这一趋势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提升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活动。

涉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类别广泛

案例涵盖多个可持续发展领域,如改善健康福祉、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性别均衡、保障体面就业与经济增长、推动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建设、倡导负责任消费和生产,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机不仅在于其艺术和文化价值,还在于其满足社会各领域发展需求的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二者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在建设物质设施和塑造社会价值观方面,非遗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作用无可替代。

非遗门类众多

该案例之所以被选中,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所包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极为丰富。这些类型包括各种表演艺术、口头传统及其多种表现形式、社会实践、仪式以及节庆活动等。同时,它还关联到与自然和宇宙相关的知识及其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探索了与可持续发展相融合的方法。

内蒙古非遗项目惊艳联合国发布会,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引领亚太非遗新风潮  第3张

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且充满活力的整体。这些项目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深刻展现了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入选案例成果和后续用途

发布会公布了《2024年亚太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入选案例》资料手册,手册包括中文和英文两个版本。手册中的案例将被加入中心案例库,便于未来培训活动的引用。此举有效扩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的资源库。

本议题旨在探讨贵地区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上,参考哪些成功的实践范例。我们热切期盼广大读者积极参与,积极点赞与分享,并真诚邀请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