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社会对复合型设计人才需求的迅猛上升,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该学院立足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致力于培养适应未来发展且综合素质高的设计人才。其展览展示了在多个相关领域的探索成就,而院长高鹏的见解同样引人关注。
办学理念
学院坚持“以设计创造美好未来”的核心理念。自2019年北师大启动该项目的建设规划,便明确了这一发展方向。此理念指导学院在设计领域追求跨学科融合与创新。在综合性大学中设立设计学院,反映了行业发展的未来走向。学院认可设计学科的跨学科属性,不仅体现在美学上,更是多个领域的交汇点。这一理念源于对设计学科的深入探究。学院认识到,在当今时代,传统的设计学科理念已不足以满足需求,迫切需要引入新的理念以推动其发展。
如何确保这一理念在各个教学环节及学生培养中得到全面实施?这涉及从课程安排到科研领域等多个层面的协同合作。在制定学院发展规划时,学院以此为依据,全方位积极探索与学科发展相契合的道路。
跨学科融合
自建院伊始,便重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课程安排、教学方法和研究导向均以此为核心。比如,在课程设计上,不再仅限于传统设计课程,而是融入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教学模式也不再是单一学科教师的授课,而是多学科教师共同协作进行教学。
未来,对于这种跨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思考。面对社会需求的复杂多变,跨学科融合的持续深化无疑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这一过程要求我们进一步突破专业壁垒,挖掘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并可能涉及新兴学科的融合。为此,学院需不断寻求创新路径和模式。
PBL教学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实施了项目式学习(PBL)的教学模式。学院每年10月会推出大型挑战项目,该项目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激励师生跨学科自发组成团队。例如,涉及城市环境整治、特定群体需求满足等议题的项目,促使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产生多样化的思维碰撞。参与者需对指定问题展开设计研究,并在次年4月提交研究成果。
该教学模式遭遇了挑战。比如,在组建团队时,如何更高效地整合不同专业人员的专长是一个问题。另外,如何制定更贴合跨学科需求的成果评价标准也是一大难题。这些问题在PBL模式的持续推广过程中将逐步得到解决。
深入挖掘设计教育内涵
北师大凭借其在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学科特长,对教育深层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开发了“设计思维”等美育课程。这些课程着重于各类教育场合的设计应用,对于促进社会美育与设计研究的结合具有正面影响。
然而,课程的实际效果尚待通过实践来验证。学院目前正致力于解决如何精确地将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融入课程,并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设计美育课程的核心理念。
产教融合实例
学院携手“茶甡”共同开展“茶甡产品及新材料研发设计项目”。此合作旨在探索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多重创新可能性,体现了科教产融合的典范。学生得以直面企业需求,置身于实际的生产研发场景,教师亦能精准掌握产业前沿的技术需求。
这种合作模式的复制与推广遭遇了一定的挑战。企业间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而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体系相对固定,如何有效协调这两者间的平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实验室
“FutureLab,即未来实验室,已设立包括服务设计与社会创新实验室在内的五个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构成了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场所。它们为学生搭建了学习和实践的平台,进而推动了设计教育的创新和升级。”
科技不断进步,学科领域不断拓展,实验室在如何跟上时代步伐、更新研究设施和调整研究方向方面,已成为一个亟待深思的问题。
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的发展,您认为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诚邀各位点赞、转发本篇文章,并在评论区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