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喜讯传来,新合肥西站综合开发项目及其东广场工程地下室部分已开始地上施工阶段。这一进展标志着城市建设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值得特别关注。

工程的前期巨大工作量

自2021年11月启动建设,新合肥西站及其东广场的综合开发项目已顺利完成了众多地下工程。数据令人瞩目:工程中使用了12000根桩基,开挖土方75万立方米,石方37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约10万立方米,并投入了13000吨钢筋,以及超过7000吨的格构柱和钢支撑。这些庞大的工程量,为项目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合肥西站综合开发及东广场工程的总建筑面积达到了22.7万平方米,同时涵盖了综合开发与轨道交通的同步推进,项目规模十分庞大。

这些庞大数据的背后,凝聚着施工人员辛勤努力的果实。桩基一根接一根地被打下,土石方逐渐被挖掘,每一立方混凝土、每一吨钢筋,都见证了工程逐步成型的过程。

工程周边环境复杂

该工程周边条件复杂,地上建筑高达99.9米,地下挖掘深度介于23.5米至35.5米之间,分布着多个不同深浅的坑洞。东侧距离3号线地铁站风亭仅有1.2米,接近施工安全边缘。施工安全面临重大挑战。在深基坑挖掘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周边国铁和地铁的变形,确保其不超过毫米级的微小变化,以免造成无法预知的安全隐患。

合肥西站地下工程封顶,地上工程即将启动,22.7万平方米巨无霸项目进入‘长高期’  第1张

施工地点周边环境复杂,施工难度极大。施工队伍需谨慎操作,确保精确测量。稍有疏忽,便可能引发严重后果,这对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

施工中的特殊情况

为了达成主楼区域“地面突破”的工程目标,施工过程中遇到了特殊状况。必须移除初始支撑结构,且在顶板尚未完全封闭的情况下,先行拆除若干圆形支撑。这种施工方法在国内尚属罕见。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在设计团队面对此类状况时,他们驻扎现场,对施工结构进行详尽检查,并对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复核。经过多次研讨,团队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在空间错层结构考虑下,实施临时局部板撑以缓解结构转换的约束。此方案确保了未拆除区域的支撑稳固,同时有效解决了现场遇到的问题。

这一挑战性的阶段展现了施工领域的创新精神与探索态度,由于缺乏先例可供参考,施工团队不得不边实践边摸索前进。

合肥西站地下工程封顶,地上工程即将启动,22.7万平方米巨无霸项目进入‘长高期’  第2张

深基坑回填重难点

地下基坑,深度达30米,其宽窄肥槽形态特殊,回填工作因部分临时结构未完全拆除而变得复杂。这一环节成为项目施工中的关键难点。施工压力巨大,设计团队与施工方、专家持续进行沟通与论证。

最终提出了一种基于挖掘土壤并实现固化的方法,采用环保型材料对土壤进行流动性固化,以用于肥槽的回填。此举措不仅攻克了技术难关,而且体现了节能减排的环保理念。这种新型材料的引入,在施工领域实现了重要突破。

地下室顺利封顶

目前,新合肥西站综合开发项目及东广场的地下室工程已成功完成封顶。这一成就标志着地下结构的施工阶段圆满落幕,并正式开启了地面施工的新篇章。

地下室工程的成功封顶标志着项目取得了良好的开端。这一成就得益于施工团队的辛勤付出,同时也紧密关联着解决诸多技术难题的策略。

项目进入“长高期”意义重大

项目正处于“成长阶段”,这一进展对于确保项目整体工期目标的达成具有重大影响,有助于构建稳固的基础。同时,这也标志着工程向最终完工目标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这是城市交通建设项目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增强城市交通枢纽效能及多方面优势有显著提升。读者朋友们,新合肥西站落成后,合肥这座城将经历哪些具体转变?期待您的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合肥西站地下工程封顶,地上工程即将启动,22.7万平方米巨无霸项目进入‘长高期’  第3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