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上午10点,扬州航务中心的施桥船闸遭遇了长江冬季枯水期的严重危机。上游与下游的水位差距高达5米,下游水位仅为0.2米,这一水位已低于最低通航标准。这种情况对船舶航行及过闸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苏北运河的“南大门”,这里是船舶通行量最大的闸口,这一危机亟需得到解决。

水位现状堪忧

长江进入冬季枯水期,水位骤降。11月26日上午10时,施桥船闸的水位数据揭示出令人忧虑的现状。上游水位高达5.1米,而下游水位却低至0.2米,形成约5米的水位差距。这一水位状况使得船舶在航行及过闸过程中面临极大风险,搁浅等事故风险显著上升。若江苏省内船舶运输在此受阻,将对运河货物运输及依赖水运的企业产生广泛不良影响。

长江枯水期惊现5米水位差!施桥船闸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四项措施保航行安全  第1张

在当前情况下,由于水位偏低,众多船长对在此航行持谨慎态度。众多船只等待过闸的船员面露忧色,他们担忧这种水位状况的持续将对其收入和生计造成影响。若这一水位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后续可能引发的连锁效应将难以预测。

重视水位监测

施桥船闸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挑战。首要任务是强化水位监测与管理,指派专责人员定时进行水位观测。这种观测并非简单操作,它直接关系到上千艘船舶的安全。在与镇江海事局的沟通协作上,施桥船闸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他们充分认识到,长江镇江段的水位变化与施桥船闸辖区的水情紧密相连。

例如,每日上午8时、正午12时以及下午4时等整点,工作人员将进行精确的水位测量。这些精确且连续的数据搜集,有助于对水位变动趋势进行合理预测。此类预测对于运调计划的调整与制定至关重要。一旦预测到水位变化可能威胁到船舶航行安全,计划即可及时调整,从而预先规避潜在风险。

强化吃水申报

施桥船闸为应对低水位情况,强化了船舶吃水申报的规定。所有通过船闸的船舶均需真实报告其吃水深度。谎报或隐瞒吃水数据的行为是被严格禁止的。同时,闸口值班人员对船舶的现场检查力度持续增强,特别是对重载船舶的检查,已经细化到逐一排查的程度。

过往,船舶因未如实申报吃水深度,导致航行遭遇难题。闸口工作人员在认识到此问题严重性后,现已采取双重措施:不仅现场严格检查,还通过电话进行二次核实船舶吃水数据。这种严谨做法旨在确保船舶安全通行。若船舶吃水深度不符合航道要求,强行通过闸口,尤其在低水位区域,极易引发安全事故。

涨潮放行规定

当前,特大重载货轮的涨潮放行规定显得尤为重要。值班人员正持续严密监控特殊时期的潮汐动态。船闸下游航道的具体状况对船舶的放行有着直接影响。因此,他们需与待闸船舶保持紧密联系,并提前告知船舶放行的具体安排。

该措施充分考量了潮汐的影响。若错过涨潮时刻,满载货轮因水位不足极易搁浅。一旦万吨级货轮搁浅,救援难度显著增加。施桥船闸的设置确保了船舶能按时抵达并顺利通行,显著减少了搁浅的可能性,有力保障了水路运输的安全。

长江枯水期惊现5米水位差!施桥船闸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四项措施保航行安全  第2张

安全提醒管理

施桥船闸在安全提示和现场管理上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他们及时发布低水位预警信息,这对船只而言犹如及时雨。船员据此可以合理安排航行计划。同时,运调及养护人员迅速行动,对船闸运行设备进行细致检查,确保在特殊水位期间船闸设备能稳定且安全地运行。

现场工作人员持续对船舶进行安全事项的警示,包括但不限于系缆操作、水位涨落以及通过闸室时需关注水深状况。历史上已有因忽视水位变化而引发事故的先例,因此此类提醒对于提升船舶航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船闸继续守护安全

施桥船闸在低水位环境下遭遇了严峻考验,然而,它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既有效又具有针对性。作为苏北运河的“南大门”,施桥船闸在保障船舶安全和运河物资运输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冬季的深入,枯水期可能还将延续。施桥船闸未来能否持续确保船舶通行及自身运行的安全?这一问题值得广大读者关注与讨论。敬请读者们积极留言,并点赞及转发本文,以扩大对关键水上航道安全问题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