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晚,长春市迎来了本冬季的首场明显雨雪天气,并伴随着气温的下降。这一极端气候状况对机场的正常运作构成了重大考验。面对挑战,长春机场提前做好了详尽的准备工作,并迅速启动了应对机制。该机场采取的应对策略受到了广泛关注。
未雨绸缪提前部署
25日下午2时,长春机场召开了一场针对降雪天气的“面对面”会商会议。会上,最新气象预警信息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经过运行评估,机场决定采取以调整航班时间为重点,不减少航班数量的灵活调整策略。与此同时,机场与吉林空管局保持紧密沟通,及时发布了天气预警信息。这一系列预先准备为后续应对措施打下了坚实基础。长春机场深知天气的不可预测性,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这些举措充分展现了其积极应对、预防为主的立场。
长春机场通过提前安排展现了其对旅客权益保障的承诺。在向空中交通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并发布预警信息时,该机场将旅客出行的便利性置于首位。同时,对于旅客可能遭遇的紧急状况,他们主动提供详尽信息,协助旅客调整行程。
各单位准备就绪
为确保应对雨雪天气的风险,相关保障机构已提前制定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所有除冰设备车辆均已准备完毕,宛如待命出征的士兵。同时,清雪人员也已提前到岗,随时准备投入清扫作业。这些细致入微的准备工作,凝聚了各部门的集体智慧。各机构明确各自职责,认识到除冰设备车辆是保障飞机安全的技术核心,而清雪人员则是确保机场跑道、机坪等关键设施正常运作的人力支撑。
多方协作,筹备工作正有序推进。这种事前的细致准备,有效避免了临时的慌乱。无论是设备检查,还是人员调配,长春机场均展现出强大的管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此举也使公众对机场在极端天气中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降雨开始立即行动
16时25分,随着降雨的启动,相关单位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机场各区域同步展开了除冰作业,这一环节极为关键,因为若未能及时除冰,飞行安全将受到威胁。与此同时,地勤服务人员正全情投入旅客服务及航班延误应对工作。他们肩负着多重职责,既要安抚因航班延误可能引发的旅客焦虑,又要迅速向旅客提供准确的航班动态信息。
此次事件中,地服人员表现出卓越的职业素养。他们细致入微地解答旅客的疑问与焦虑,并迅速提供最新的航班资讯。此外,高效执行的除冰作业,充分展现了机场各部门间紧密的协作与默契的配合。
凌晨天气转差难度增大
26日凌晨,天气突变,雨雪交织,导致机场始发航班面临积冰的难题,大大提升了除冰工作的难度。为应对这一挑战,机场在26日全天启动了航班调整机制。规定每小时出港航班数量上限为10架次,过站航班间隔时间至少需保持80分钟。同时,飞行区的除雪车辆持续进行除冰液喷洒和吹水作业。通过采取这些措施,确保了在降雨降雪期间,机场的机坪、滑行道和跑道均能保持适宜的运行状态。
实施这些措施要求具备出色的协调能力及精确的操作技巧。在机场环境中,既要应对多变的气候状况,又要应对航班运行的挑战,必须高效地协调各个保障环节间的互动。这包括确保航班调整时间与旅客出行计划相吻合,以及提升除雪除冰作业的效率和成效。
机务保障工作有序
为确保早航班能够准时起飞,机务人员提前两个半小时便开始了预除冰工作。这一步骤是为了清除飞机表面因夜间降雪形成的冰层与积雪,从而减少实际除防冰所需的时间。每架飞机都配备了4台除冰车,平均每架飞机的除冰作业大约需要9分钟。在旅客登机完毕、航班即将起飞前,机务人员还会进行一次除防冰处理,这一过程平均仅需3分钟。所有这些作业在时间安排和设备使用上均经过了科学的规划。
精准控制除冰作业时间对确保航班准时起飞极为关键。长春机场凭借其严格的工作程序,彰显了在飞机维护和保障领域所执行的严格规范。这些举措显著增强了旅客对航班安全性的信任。
通力协作成果显著
机场各保障单位协作默契,首架航班于07时29分准时从清晨起飞,未出现任何延误。26日,长春机场预计执行起降航班共279架次,其中进港149架次,出港130架次。尽管受天气影响取消15架次航班,调整81架次航班时间,但航班总数保持不变。截至上午11时,已顺利完成23架次进港航班和15架次出港航班,并对9架次始发航班进行了预除冰和原位除冰,对4架次短停航班实施了慢车除冰。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机场应对天气变化的措施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在此次事件中,各相关部门展现出协同作业的高效性,仿佛一台运转精密的机器。旅客们对于长春机场在恶劣气候条件下,是否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采取了特殊措施,产生了疑问。这一疑问激发了我们深入的思考,并促使我们持续关注长春机场的改进与创新动态。我们热切期待读者们给予文章点赞,并积极分享,共同见证长春机场的进步与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