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4万多羽候鸟齐聚,能见白鹤  第1张

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上演着一场候鸟与麋鹿的浪漫邂逅,同时,这里也记录着众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

惊!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4万多羽候鸟齐聚,能见白鹤  第2张

候鸟归来

惊!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4万多羽候鸟齐聚,能见白鹤  第3张

惊!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4万多羽候鸟齐聚,能见白鹤  第4张

近期,在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子湖泊东湖监测点,出现了一幕令人振奋的景象。保护区管理局南山站站长李建新成功监测到了白鹤,这是今年首次在此发现。随着冷空气的侵袭,保护区多个子湖泊陆续出现了白鹤、东方白鹳、鸿雁等众多候鸟。它们在浅水区、草洲和沙滩上活动,或是嬉戏于低空,或是觅食。据最新统计,保护区内已监测到超过4万只越冬候鸟,这一数据充分展示了该地区对候鸟的强大吸引力。仲秋时节,正是冬候鸟与夏候鸟交替之际,该地已成为候鸟们的重要中转站。

东亚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候鸟迁徙路径上,此处是关键的停歇点。每年此季,众多候鸟纷至沓来。自8月中旬起,鄱阳湖周边地区便成为大白鹭、苍鹭和须浮鸥等夏候鸟的聚集地,它们在此集结,为前往东南亚越冬做准备。与此同时,黑尾塍鹬和林鹬等过境鸟类也在此短暂停留。而到了9月中下旬,冬候鸟们开始陆续抵达,为这片湿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麋鹿新家

候鸟并非唯一,麋鹿亦将此视为栖息地。北京麋鹿迁至鄱阳湖南矶湿地。2013年,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局与北京麋鹿中心携手,组建了鄱阳湖麋鹿重引入项目团队,将麋鹿从北京南海子公园转移至鄱阳湖,进行野外放归前的适应性训练。在此安顿下来后,麋鹿们繁衍生息,状况良好。即便气候转寒,它们依旧选择留在这片形似蝴蝶翅膀的湿地,且体态丰腴。麋鹿与众多候鸟共同占据了这片土地,候鸟在麋鹿上方翱翔,随后降落在周边的草洲浅滩觅食栖息,共同绘就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卷。

渔民转型

人类的不懈努力促进了保护区内的生态和谐。在南矶乡,居民们世代以捕鱼为生,然而,鄱阳湖水域实施了严格的全面禁捕政策。随后,南矶乡各村落与湿地保护区管理局共同实施了“协议管湖”措施。保护区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指导方向,协助渔民放弃传统渔业。渔民们转而投身于种养殖等行业,并承担起管理水位、环境和人为活动的责任。例如,南矶乡“协议管湖”向阳队的陈凡澎队员在湖区协助开展相关工作。他们的参与不仅为自己开辟了新的生计,也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资源。

碟形湖的意义

碟形湖对于保护区而言,其重要性无可替代。位于鄱阳湖枯水期洲滩的碟形洼地,宛如“湖中之湖”。在枯水期,众多碟形湖维持着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成为每年无数冬候鸟及其他动植物的栖息地。保护区管理局南山站站长李建新对此十分关注,每当湖水显著退去,他都会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并渴望确保碟形湖的水量充足。

保护修复措施

为确保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区管理局与南矶乡联合实施了多项保护策略。这些措施涵盖微地形调整、降低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这些保护与修复行动在生态改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保护区内越冬候鸟的数量维持在10万至15万只,同时,野生麋鹿群频繁出现在鄱阳湖区,这些现象充分证明了保护与修复措施的正向影响。

未来的期待

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生态保护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未来挑战依旧艰巨。如何持续优化并增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成为亟待深思的问题。保护区候鸟与麋鹿的数量增长前景如何?人与动物、人与自然间的和谐能否进一步增强?我们期待见证更多生命在此繁衍,并希望更多人关注这一生态进程。欢迎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