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三墩镇藏有许多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化珍品,它们正逐渐被世人重新发现。这些由拟声词构成的老曲谱,宛如一把把开启时光之门的神秘钥匙,引领人们穿越回往昔岁月。此类传统宝藏众多,而李忠慈正是那位致力于挖掘这些宝藏的探索者。

文化特派员的缘起

今年六月,杭州派出首批文化特派员。其中,李忠慈,作为杭州市文物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中心的工程师,踏上了与三墩镇紧密相连的旅程。李忠慈并非首次造访三墩镇,早在2020年,他就因古建筑相关工作而来。然而,彼时的任务是进行古建筑审批与修缮指导,而此次的任务则截然不同。他此行的目的是深入挖掘三墩镇的文化根源。

李忠慈在古建筑修复方面技艺娴熟,然而,如何着手“种文化”却成为了他面临的新课题。然而,三墩镇坐拥众多历史悠久的品牌和古桥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资源等待着他去深入挖掘,这让他充满了期待。

浩大的寻根工程

李忠慈的构想获得了三墩镇及庙前街社区的赞同,随即他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他每周两次与镇文化站站长朱嫣红、社工和志愿者们一道,逐一探访老街的原住民。这些居民宛如蕴藏丰富的文化瑰宝。例如,有些老人能够讲述古老的风味食谱和传统药方。

然而,这一过程并非毫无波折。李忠慈曾遭遇遗憾,几个月前,有老人在讲述故事过程中不幸病逝,未能将故事讲完。此外,信息的核实与精简亦是一大挑战。尽管如此,大家依然坚持不懈,致力于还原老街最真实的风貌。

老街保护与开发的平衡

在探索文化资源的挖掘过程中,李忠慈深刻体会到了在老街保护和开发之间寻求平衡的必要性。老街居民对于老街的回归表现出极高的热情,这一现象使李忠慈更加明确了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

他对保护工作颇有了解,但在策划领域却显得不够精通。然而,他坚信具备独特魅力的地方定能吸引到合适的人才。以庙前街社区的老粮仓为例,它迎来了“浙农·东巢”品牌的入驻与开发,这一现象亦显示出文化挖掘与开发能够和谐共存。

《三墩庙前街口述史》的诞生

工程师开启庙前老街寻根之旅:李忠慈与他的一摞老古董  第1张

李忠慈搜集了大量如老曲谱般厚重的口述史料,并将其汇编成《三墩庙前街口述史》的初稿。这些史料均来源于众多居民,每一页均记载着过往的故事。

李忠慈慎重地携带了这份初稿,这是众人共同努力寻访的结晶。这份初稿犹如三墩镇庙前街的文化史册,详实记录了当地的生活气息和市井风貌。

未来的构想

李忠慈将文化特派工作视为一条持续不断的旅程。他对未来有着丰富的设想。口述史问世后,他计划挑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老字号的故事制作成视频。此外,他还计划举办以乡土人文为主题的画展,并致力于开发文创衍生产品。

在参与五里塘历史文化街区创建的过程中,他建议适度修复古建筑并加以活化利用,对于损坏的部分则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重现。此外,他还期望能为老字号争取到类似市工艺美术博物馆非遗摊位所享有的租金优惠,以保障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文化传承的意义

三墩镇庙前街的这些举措,旨在挖掘当地文化,更是致力于延续杭州古老的文化传承。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众多地方的传统文化正逐渐被淡忘。而将这些零散的文化碎片逐一收集,重新拼接成往昔的景象,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观察这些努力,不禁让人思考,是否其他地区也应积极推广类似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活动?诚邀各位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