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令人鼓舞的消息广泛传播,其中展示了40个典型案例的改革成效,这些成果涵盖了农村土地综合改革、农村集体经济、民生领域改革以及激励干部群众参与“百千万工程”等多个关键领域。尤为突出的是,汕尾市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的多项改革措施备受关注。
红海湾开发区的整体改革框架
近年来,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着力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这一举措充分展现了其在改革规划上的长远视角。依托全面的改革架构,众多项目得以按序实施。自2023年起,开发区全面加大改革力度,形成了浓厚的改革氛围。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齐心协力,为地区发展贡献智慧。
在整体框架的指导下,各项改革举措细致深入。各改革领域各有其重点,例如,农村土地综合改革着重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整体框架为具体改革项目指明了前进方向。
民生领域的典型案例
汕尾市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所采用的“四大模式”在推动美丽经济发展方面成效显著,其案例被纳入“民生领域改革”的典型样本。此次入选并非偶然,其中“浮日扬帆”计划独具创意。2023年,该地区通过多种途径,如持续推广“强村公司+资源整合”模式,在遮浪街道的改革措施中表现卓越,并成功推出了“咖啡+文旅”品牌。
遮浪街道得益于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跟随改革潮流。自2023年初起,着手打造“咖啡一条街”,该项目吸引了众多关注。通过实施“打造亮点、引进人才、繁荣街区、振兴乡镇”等一系列举措,成功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机遇。
盘活资源促发展
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坐拥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并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2023年,该地区着力挖掘遮浪街道沿海地区的潜力,有效激活了闲置和低效的土地资源。具体措施包括:自2023年3月起,全面启动了67家养殖场的拆除工作,以促进海洋生态的修复。同时,严格设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将自然岸线的80%纳入生态红线范围,从而显著提升了海洋的自然景观。目前,海洋自然风貌恢复情况良好,面积增至5.49万平方米,净滩面积扩大至13.38万平方米。
2023年中期起,遮浪海边街附近约100座长期空置的特色民居,以村集体为单位启动了收储与改造工作。这些民居经过“微改造、精提升”后,转型为特色民宿,为当地旅游业带来了新的生机。此外,项目还促进了乡村酒店(民宿)的升级,其中121家实现了品质提升,并计划新建一家近500间客房的海滨特色高端大型酒店。
探索合作模式的成果
“浮日扬帆”计划采用的“区投控公司、社会资本与村集体”三方合作模式展现出显著成效。自2023年起,该模式助力国资国企在保值增值方面目标逐步达成。在此合作框架下,各参与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踊跃投身于地方经济建设之中。
以典型村建设为案例,田墘内湖、遮浪长沟、东洲湖东等三个村庄在经过培育后,至2023年底均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实施土地经营权入股等策略,这三个村庄的集体经济收入分别达到了55万元、41万元、43万元,村集体收入实现了显著增长,实现了收入倍增的目标。
围绕重点任务的项目谋划
红海湾经济开发区以关键任务为重心,精心策划了一系列项目。自2023年起,针对农房风貌管控等关键任务,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计划。其中包括了30个公益性质的项目,如外立面改造和道路硬化等,旨在从多个维度改善当地居住条件及整体形象。
东洲街道于2023年开启了总投资高达7.62亿元的和润旅游区项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该项目通过引入高端民宿、房车基地等多种业态,显著增强了区域的文化旅游吸引力,为全区的文旅项目带来了新的发展突破。
多方助力构建新格局
中铁(广州)投资有限公司对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的支持作用显著。自2023年起,双方合作致力于“点上打造、线上提升、面上创新”的发展策略。具体来说,在前期规划的基础上,中铁(广州)投资有限公司被明确指定为项目建设的主体,积极推进各项工作。
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针对乡村振兴示范带所涉及的街道,至2023年底已确立本年度(即2024年)需新建2个示范镇和5个示范村的计划,并正逐步构建新的发展框架。这一系列改革取得的成效,无疑将为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各位读者,您认为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有哪些改革经验值得学习?欢迎留言、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