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接触锔瓷的人往往充满疑问,但范国志对这种现象早已习以为常。这其中,蕴含着众多关于古老锔瓷技艺的秘密以及其独特的吸引力。
锔瓷的关键工具
锔瓷技艺令人赞叹。范国志轻巧地拿起类似粗针的工具,这便是锔瓷工艺中至关重要的金刚钻。俗语有云:“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金刚钻见证了锔瓷技艺的悠久与神奇。在范国志看来,掌握金刚钻就等于拥有了开启锔瓷世界大门的钥匙。它让曾经被视为废物的破碎瓷器焕发了新生。在现代化潮流中,许多古老工具逐渐被淡忘,但金刚钻在锔瓷领域的地位依然稳固,这对于锔瓷技艺的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众多网站对传统手工工具进行了数据汇总,其中,诸如用于锔瓷的金刚钻等,拥有超过百年历史且仍在使用的工具极为罕见,这一现象显著突显了金刚钻在锔瓷领域中的特殊地位和价值。
锔瓷的工序复杂
锔瓷工艺远非表面所显现的那么简单。范国志指出,这一工艺流程涵盖了清洗、拼接、设计、修补等多个复杂环节。这些环节对耐心和技艺的要求极高。在范国志的操作中,每一个步骤都紧密相连。清洗环节需格外细致,以免对瓷器表面造成二次损伤。拼接环节则需极其精准,以确保后续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据数据统计,一般而言,一位普通锔瓷匠人每日最多可完成约三件简单的锔瓷订单,而面对较为复杂的订单,其完成数量可能仅有一件。这一现象表明,锔瓷工艺的复杂性限制了其工作效率,并揭示了其工作所需投入的巨大精力。
追求美感的修补
破碎的瓷器修复不仅要求缝隙严密对接,还需兼顾美感。范国志指出,这样的修复工作颇具挑战。在修复过程中,必须将艺术气息融入瓷器。以梅瓶为例,经过他的精心修补,原本炸裂的梅瓶呈现出飞鸟晚霞南飞的意境,画面自然流畅。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对锔瓷技艺的理解不断加深,学会了如何巧妙地淡化修补痕迹,使修补部分与瓷器整体和谐统一。
在市场流通中,那些融入创新元素、经过艺术性修复的锔瓷作品,其价格普遍高于常规修复产品。部分工艺精湛的作品,其售价甚至可超过原价值的五成,这充分体现了这种具有美学价值的修复方式的市场价值。
残缺之美的独特阐释
范国志展示的“喜从天降”茶杯,其上的残缺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该茶杯原价300元,虽经修复,裂痕依然存在,美感大减,导致顾客选择退款。然而,当范国志修补后,将残缺转化为了独特的美,先前退款的顾客又产生了购买意愿。但他婉拒了,因为这种独特的修补效果无法复制。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锔瓷技艺的独特魅力,每一件作品都拥有其独一无二的价值。
在拍卖活动中,不少带有独特残缺之美的瓷器作品备受收藏爱好者青睐。这些作品的成交价有时甚至超过了那些无瑕疵修复的瓷器,这一现象反映了市场对于残缺美学观念的局部认可和推崇。
修复背后的深情
范国志从事锔瓷技艺,这项工作对于他来说,远不止是简单的瓷器修补。五年前,一位顾客带着父亲留下的提梁壶寻求修复,尽管壶的市场价值不过百元,购买新壶更为划算,但顾客却坚持修复。范国志用黄金材料精心修复了提手。这一行为与其说是对壶的修复,不如说是对顾客心中对父亲回忆与情感的慰藉。众多锔瓷作品中,都蕴含着类似主人对瓷器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感故事。
在对锔瓷服务的顾客进行的一项调查问卷中,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明,他们选择锔瓷修复的主要原因在于瓷器所承载的独特情感价值,而经济因素则相对不那么重要。
锔瓷技艺的传承
范国志致力于开设课程以推广锔瓷技艺。尽管学员们无法立即掌握这门技艺,但他确信能够激发他们对锔瓷的兴趣。他坚信,唯有将锔瓷从一门手艺转变为大众喜爱的艺术,其传承才能得以延续。在当今社会,文化传承受到重视,锔瓷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亟需更多如范国志般的人士进行推广。
数据显示,当前全国从事锔瓷工艺的匠人数目较古代显著下降,知名匠人更是寥寥无几。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是否应当更加重视并扶持范国志等人的技艺传承?期待各位读者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