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头,有一群默默付出的守护者,他们身份各异,却共同守护着这片神圣之地。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值得我们给予关注。
环保队伍的构成
治多县坐落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的核心区域。该县拥有一支多元化的环保队伍,其成员涵盖职工、学生、牧民等多个群体。在11月14日,记者亲身见证了他们的一天。尽管治多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县”,但其所面临的环保任务依然艰巨,亟需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这群来自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们,因着共同守护长江源头生态环境的愿望而汇聚一堂。
治多县内,生态保护的意识正逐渐被广泛接受,众多民众自发投身于环保行列。这一现象表明,环保事业不受职业和年龄限制,每个人都能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志愿队的成立背景
2010年,江文朋措在游历家乡时目睹了草原的垃圾成山,啤酒瓶、塑料袋、破旧衣物与鞋子等杂乱无章地堆砌在原本秀美的草地上。目睹此景,他心中充满了痛楚,对家乡美景的破坏难以忍受。因此,他决定与友人共同发起,自发组建了一支环保志愿队。这一幕让他深刻认识到,清理垃圾、保护生态环境亟需专业人员的介入。他的这一单纯的想法,正是志愿队成立的初衷。
环保的起点充满挑战。广阔的草原上,垃圾四处散落,尤其是过往的垃圾问题尤为复杂,如破碎的啤酒瓶等,清理困难且存在安全隐患。尽管如此,守护长江源的行动并未因此受阻,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
才仁东周的坚守
才仁东周,59岁,在众多环保志愿者中独树一帜。他自幼患有唇腭裂,言语表达略显吃力,但这并未阻碍他在环保事业上的热情。自十多年前起,他就开始自发地清理垃圾。去年三月,他与江文朋措相识,正式加入了环保志愿队伍。在队员们眼中,他以其勤劳、善良和踏实的工作态度而受到赞誉。
在公路两旁,无论是散落的石块、断裂的树枝,抑或是其他各类垃圾,才仁东周都会细致地将其一一收集。他的拾捡动作既熟练又坚定,尽管沟通存在障碍,但他通过实际行动,有力地展现了对环保事业的坚定支持与深切热爱。
变废为宝的创意
环保志愿队中,创意层出不穷。队员叶卓掌握一门独门技艺,她将平凡的玻璃瓶经牛毛绒、毛线装饰和粘贴,巧妙地变成了五彩斑斓的花瓶。此外,队员们捡拾垃圾时发现的酥油桶和玻璃瓶,都会被带回进行合理再利用。他们用啤酒瓶搭建起微型花园,将酥油桶改造成实用的垃圾桶。江文朋措介绍,办公室中的许多物品,如笔筒、果盘、牙签盒等,都是队员们亲手将废弃物品变废为宝制作的。
这些创意体现了对资源的合理运用,同时也生动诠释了环保理念。以此方法,促使更多人认识到环保之路同样可以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队伍的更名与发展
三江源地区环保力度持续增强,该环保志愿队伍正式更名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治多生态环保协会”,隶属于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治多管理处。此举意味着,他们的环保行动已从民间自发转变为官方认可,并获得了更加强大的支持力量。
环保协会在组织效能方面实现了显著提升。目前,该协会不仅从事垃圾清理工作,而且频繁地深入乡镇、村社和街道,开展环保宣传活动。这使得环保活动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并具有鲜明的特色。
环保教育的推广
他们对环保教育极为重视,将环保知识融入学校教学。众多学校鼓励学生加入环保志愿队伍。在周末,学生们与队员们一同参与垃圾清理活动,从小培养起爱护家园、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此举对长江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长远影响。环保事业需长期坚持,而培育新一代的环保意识则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治多环保志愿队的历程既平凡又充满伟大。不知您所在之地,是否也存在着这样一群默默奉献于环保事业的团队?我们期待着您的热情参与,通过评论、点赞和分享,共同传播这份环保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