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小绿,亲历长江源头守护者的一天:草原的秘密与他们的故事  第1张

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的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一群默默守护长江源头的人。他们的身份各异,但都配备了统一的“装备”——白手套、绿制服和编织袋。这,是一个既令人敬佩又充满温馨的感人故事。

志愿队组建缘起

治多县往昔,草原之上垃圾遍布,啤酒瓶、塑料袋、破旧衣物等杂物充斥其间。2010年,江文朋措与友同行,目睹了这一脏乱景象,内心深感不适。因此,他毅然发起成立了一支环保志愿者队伍。起初,这源于他简单而纯粹的愿望,即希望恢复这片土地的洁净。这一伟大团队的诞生,每个团队都有其起始时刻,而他们的起点,正是源于对这片土地被垃圾破坏的不忍之情。

自那时起,该队伍在此地扎根并茁壮成长。众多人士纷纷加入,他们或许是职工、学生,抑或是牧民,共同怀揣着一份共同的心愿——那就是精心守护长江的源头。治多县,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可可西里)的核心区域,作为长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县”。此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团队实例呈现

11月14日,记者抵达治多县215国道旁的环保志愿队,身着“小绿”制服,开启了为期一天的体验之旅。在此,人们注意到才仁东周是其中的典型人物。现年59岁的他,自幼患有先天性唇腭裂,导致其言语表达不清晰,与志愿者的沟通存在一定障碍。然而,他在队伍中的口碑却十分良好。早在加入环保志愿队之前,他就已独自捡拾垃圾,这一行为已持续了十多个年头。去年3月,他正式加入志愿队,工作态度更为积极。在执行任务时,即使是公路上的石头、树枝,他也会细心地捡拾到一边。

叶卓,队中一位技艺精湛的成员。在草原上捡到的普通玻璃瓶,经她巧手,用牛毛绒和毛线包裹、粘贴,便变成了五彩斑斓的花瓶。这一过程展现了志愿者们在投身环保事业的同时,亦展现了他们的创意精神。

草原垃圾状况变化

现今的草原景象,与人们心目中的杂乱无章截然不同。尽管仍有零星垃圾需要清理,例如过往常见的破碎啤酒瓶,这些瓶子不仅清理困难,还可能割伤人手。然而,现状已显著改善,人们会将废弃瓶子收集至纸箱,置于路边待处理。这些细微的变化反映出环保意识在当地正逐渐普及。如今,人们不再随意丢弃垃圾,破坏环境,而是积极改正不良习惯,致力于守护家园。

近年来,当地居民对垃圾处理的态度经历了显著变化。这一转变得益于环保志愿者队伍长期以来的积极宣传和身体力行的环保行动,他们以实际行动引领了清洁环境的潮流。

变废为宝举措

环保志愿队成员在清理垃圾时,特别注重废物的再利用。一旦发现酥油桶或玻璃瓶,他们便会将其带回。例如,啤酒瓶被用来构筑小花园,酥油桶稍加改造后便成了垃圾桶。江文朋措透露,办公室里的笔筒、果盘、牙签盒等物品,均为队员亲手制作。这种将废弃物转化为宝物的做法,不仅降低了垃圾量,也为生活增添了乐趣。

积极倡导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的理念,堪称环保行为的典范。这种观念引导人们换一个视角审视垃圾,不再仅仅关注如何处置,而是探索如何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这在环保工作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名称变更背后

三江源地区环保力度不断加强,原民间环保志愿队正式更名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治多生态环保协会”。该协会隶属于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可可西里)园区治多管理处。更名之举旨在获取更多资源,同时也反映出官方对该队伍的肯定与支持。

这一变化意味着该队伍肩负起更重的使命,并在长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展现出更显著的作用。目前,他们在地方环保事务中的影响力正逐步增强。

环保宣传行动

他们不仅致力于捡拾垃圾,还积极推动环保宣传。他们频繁走进乡镇、村社、街道,进行环保知识的普及,并将环保教育引入校园,培养孩子们爱护家园、珍惜自然的意识。众多学校对此作出积极回应,纷纷组织学生加入环保志愿者队伍,利用周末时间与队员一同清理垃圾。此举有助于环保观念的代际传承。

这些举措旨在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认识到保护长江源头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有更多人士加入,共同续写治多县环保事业的新篇章。

尊敬的读者们,您是否萌生了投身环保志愿活动的念头?我们诚挚邀请您点赞、转发此篇文章,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