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一条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数量已攀升至660种。这一数字揭示了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也凸显了对外来入侵物种治理研究以及相关交流的迫切需求。恰在当日,2024年《岭南科学论坛》系列活动中的学术年会以及外来入侵物种前瞻性预警和高效精准控制创新论坛在广东省珠海市成功举办。
外来入侵物种现状严峻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遭遇的外来物种入侵已超100种,年增长量平均达到4至5种,增长速度令人瞩目。这些入侵物种有可能对本土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破坏,压缩本土物种的生存空间。在一些地区,外来物种的泛滥导致本地物种数量持续下降,众多本土生物正面临生存挑战。同时,随着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入侵生物的数量和频率急剧攀升,风险也在不断加剧。这一现象对我国生态安全、农业发展等多个领域构成了重大威胁。
外来物种的入侵有可能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某些入侵植物可能干扰农田作物的正常生长,这进而可能对我国粮食产量产生不利影响,这一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专家交流防范入侵策略
本次活动中,众多专家云集。在论坛环节,他们围绕如何将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控策略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出击展开了深入讨论。专家们来自多个学术背景,针对外来入侵物种问题各抒己见。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就农业灾害中的作物病虫害发表了报告,这一议题与外来物种入侵现象紧密相关。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引发病虫害形势的变动,从而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专家们针对不同主题展开报告,他们凭借研究成果与数据,向同侪传递了前沿的发现。此举有助于推动知识的交流,进而为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策略研究提供更高效的路径。
康振生院士报告内容
康振生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就“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国家粮食安全”这一主题发表了报告。报告指出,农作物病虫害是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每年重大有害生物的发生面积高达60至70亿亩次,防治面积亦达60至80亿亩次。这一数据充分展现了病虫害影响的广泛性。此外,潜在的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元,这一数字凸显了病虫害对经济的巨大冲击力。
2021年,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高达60亿亩次。然而,通过病虫害防治措施,成功挽回了2500亿斤的产量损失。特别是小麦,在病虫害防治后,产量损失减少至730亿斤。这一结果凸显了病虫害防治的必要性。尽管化学防治方法效果显著,但副作用也不容忽视。我国在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未来有望在实际操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其他专家报告成果
康振生院士及吉林农业大学孙文献教授分别就“水稻抗病种质创制的新策略”进行主题报告,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杨青教授则就“昆虫几丁质表皮的合成与组装”发表主题演讲,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何自福研究员的报告主题为“危害广东蔬菜作物病毒的演变及其防控实践”。这些报告涉及多个研究领域,为与会者提供了丰富且精彩的学术交流内容。此举不仅有助于从多角度深入探讨相关领域,对于科研深化及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亦具重要意义。
我国防控取得进展与挑战
我国在农业入侵生物防控技术研发及运用领域实现了显著进步。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诸如生物技术中的多组学技术等,正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农业和环境领域。此类技术在阐释相关机制的同时,为创新防控及生态调控技术和产品提供了新的视角。
尽管在早期对潜在和新出现的入侵生物进行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实时阻截以及迅速应急处理等方面存在众多挑战和科技难题,这反映出我国在应对外来入侵物种方面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我国需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并推进各项相关工作,以实现更长足的进步。
论坛的举办意义
广东省科协牵头,广东省植物保护学会与广东省昆虫学会共同承办了此次论坛。会上,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就学科前沿的科技研究成果及其实际应用进展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如此高规格、多学科参与的论坛,对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管控工作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们得以集思广益,共同商讨应对策略,并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我国目前面临660种外来入侵物种的挑战,对此,民众能采取哪些措施参与防控?敬请各位在评论区发表看法。此外,期待各位点赞并转发本文,以促进更多人对此关键问题的认识。